近日烽火連燒的打工旅遊議題,我這個曾經參與而後又持續觀察的研究者,有些話實在不吐不快。由於這個主題牽連甚廣,許多各路英雄都提出不同的看法,本人純粹在此淺談三個爭議:汙名化、就業不平等與近鄉情怯。並且提醒讀者,每年仍有眾多台灣青年散佈於日韓、紐加、德法等地進行打工旅遊,在澳青年的顯著增加相應地也受到高度關注,但我們不應忽略青年流動的多元圖像,而只關注於「清大畢業生」與「澳洲屠夫」這樣單一的個案。
旅居海外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有些人依靠專業坐擁高薪、另一些人或許一無所得敗興而歸。試想在媒體曝光的案例,難道會是前者嗎?今年五月時,教育部長蔣偉寧才大聲疾呼「台灣海外人才庫空了」,敢情地問:這些每年勇闖異地開創生命的年輕人,每每都正在努力佔領海外的位置,只是社會流動並非立竿見影,難道他們不是我們驕傲的台灣人才?
汙名化:七年級生的宿命?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743617
首先,「草莓」一詞雖然有人追溯過、這是當初五六年級生被三四年級的前輩所冠上的稱號,但是透過世代交替,我們七年級生又成為新的代言人,而整個世代的所有努力,都是想要洗刷這個汙名。如今,自主性高、行動力強、多種才藝的七年級生,部分透過出走來表達對台灣社會的不滿:學歷貶值、薪資凍漲、物價飛揚、專業不認同等種種失望的國內前景。
由於台灣經濟發展的早,以及當初韓戰時期的美軍駐台,受到美國大量資金的挹注,台灣經濟飛快地發展,人人富足的生活條件也養成了資本主義的惡習:「階級歧視」。一個讓打工旅遊者共同跳腳的汙名,就是「台勞」;許多長輩都把來台移工作為年輕人在海外的對照組,認為就是去忍受低薪、歧視、或遭受不量待遇等情事。
打工旅遊計畫的原意是要幫助雙邊青年能夠以此獲得跨文化交流並拓展視野,打工只是輔助之一、你同時可以透過就學或旅遊來滿足個人需求。這樣高度彈性的身分,與在台移工比擬實在是非常不恰當:移工來台受到政府嚴密的控管,必須要有仲介擔保才能取得簽證,在台期間無法自由轉換雇主,若有不法情事就會遭到遣返,工時一結束就要馬上離境無法旅遊。且休假期間無法自由移動,因台灣「逃跑外勞」案件是處罰企業而非個人,各企業會更嚴密地控管外勞行蹤,甚至不給外出。光在人身自由方面,所謂「台勞」的能動性就比在台移工大的多,所有參與者都知道:打工只是文化交流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當然,的確有許多人懷抱著「淘金夢」前往各國,想要盡速完成「第一桶金」的人生任務。在國際移動的研究中,推拉理論作為基本的框架,經濟一直是最重要的因素;當反對者痛斥、年輕人大學畢業到澳洲學非所用,糟蹋教育成本,但更多台灣青年想問的是:我念這麼多書、在台灣用專業賺錢只有22K,在海外的基層勞工不用專業就能賺四到五倍的國內工資,為什麼我要在國內勞心勞力卻又無法獲得相應的報酬?專業、到底在台灣獲得了什麼樣的尊重?!
其他更顯而易見的職場勞動條件,如國外的薪資高、福利好,對應台灣職場的低薪、超時、待遇差,實在令人不勝唏噓。光是「加班費」這東西就打死台灣一堆慣老闆,基本薪資凍漲以及責任制這兩者就讓當代勞動市場幾乎崩解:我們這輩人需要花比上一代更多力氣才能獲得基本的溫飽,好個「事倍功半」!今年六月,中央研究院談到東亞各國都積極利用高薪搶人才,「面對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各地的獵人行動,拿不出高薪條件的學術單位打出人情牌,招攬希望想要回家鄉、或是想要有不錯研究環境的學者願意回台灣。」除了人情牌,台灣還剩下什麼?高知識份子都紛紛避走,年輕人何以甘願留下來被剝削?
就業不平等:時代的差異與資源的多寡
另一個從國內延燒到國外的論戰,是台灣境內的世代鬥爭,年輕人論「好位子都被上一代占走了」,既得利益的長輩說「這是我們努力得來的成果」。兩邊其實都沒有錯,但是需要檢視的是時代的差異;三四年級的確是經歷台灣較困苦的年代,五六年級才充分享受到經濟榮景的好處,首先要把對象認清楚,後者才是批判的對象。戰後台灣的社會分層非常扁平,由於二次大戰後的貧困、以及國民黨力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等政策,削弱了地方大戶的勢力,當時公務員的收入與農林漁業的所得相去不遠,甚至還少些。當時財富最集中者僅在政府──國民黨身上,而後國家建設的開發,以及產業轉型,需要大量的人員投入生產,人民才得以富足。威權式的國家政策讓所有人雨露均霑經濟發展的好處,許多中小企業也在國家獎勵下快速發展,成為雄踞一方的傳統產業。五六年級的確是努力過來的,但是有時代背景的加持,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他們掌握運勢進而獲得現在的位置。
現今的七八年級卻無法循上述模式發展,其一、國家陷入貧困:韓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幾近破產,透過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介入,才又回穩;台灣因為在國際社會中不以「國家」被納入世界組織,所以當初的危機是自行痊癒,也讓台灣經濟從此以後一路往下。二、壟斷企業橫行:現今所有市面上販售的商品或服務,絕大部分都已經有穩固的企業在後面把持通路,透過多角化經營以及企業整合,財富大量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現在要白手起家已經不復可能,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統一企業。試想、過去他們有這些托拉斯企業要對付嗎?三、社會閉鎖模式(social closure effect):日本學者Hiroshi Tarohmaru(2011)在〈從日韓台三國來看正式員工與非典型就業的收入不平等〉一文中談到,當代造就非典型就業的因素之一即是社會閉鎖模式,企業中的資深員工不斷限縮給新雇員正式機會的可能,讓年輕一代要能同享老一輩有的整體就業福利越來越困難,即所謂的購屋優惠、育兒津貼、固定薪點、終身就業都沒有新進員工的份,最普遍的約聘制、人力外包、彈性工時等,正式破壞企業忠誠度的元凶。一個例子是公務員考試,早期許多長輩根本不用透過國家考試進入公家體系,而是透過延攬等方式,簡單說就是靠關係,這裡面也包括可能你的專業特別顯著,會招攬你為地方或中央政府做事。但更多的是因為1990年代初期,政府為了解決過多的公部門約聘人員問題,而讓他們轉職成為公務員資格,這些人一夜之間就雞犬升天,抱著年輕人搶破頭的金飯碗,但他們不用經過「考試」這樣的成年禮。上述的這三個因素,造就了現在大多數養尊處優的五六年級生,但是七年級以後的,沒有環境的加持,除了自己我們可能靠天降甘霖嗎?
正是因為社會閉鎖模式,許多年輕人只能在職場裡不斷地「漂流」,頻頻換工作又被認為是低抗壓性夠草莓,長期待在同個職場卻又無法獲得年資所帶來的相應待遇。自2004年開始陸續開放的各國打工旅遊,成了新的逃逸天堂!另一名日本學者Kumiko Kawashima(2010)的一篇研究〈澳洲打工旅遊的日本人,其參與打工旅遊前後之於日本就業市場的關係〉,可以稍稍回答所有台灣人的大哉問:「打工旅遊之後,在未來職場究竟增加多少競爭力?」
危機與轉機:日本經驗與台灣優勢
日本自1990年代開始經濟泡沫化,許多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開始面臨職場的惡化,其中部分年輕人也選擇打工旅遊。回國後快速進入勞動市場的方式是從派遣勞工、約聘或計時人員(casual worker)開始做起,但日本國內對於非典型勞工設有玻璃天花板,不會讓這些人佔到正職員工的缺;打工旅遊歸國者通常都會被卡死在這種低薪的工作之中而無法流動,特別是女性;作者認為進入非典型就業幾乎無法脫身,根本成為一種對這些離開日本勞動市場的年輕人一種懲罰。當初選擇出國,就意味著這些人偏離了職場的理想路徑(年資制度):在日本、升遷及薪點,這兩者與「年資」密不可分。
許多人自擁英文溝通能力作為優勢,但外商公司質疑:「英文在我們公司只是基本要求,重點是你還能做什麼?」在Kawashima的調查中,打工旅遊所增加的英文能力大概就是TOEIC多加五十分的程度而已。這些「有世界觀」的年輕人當重新成為公司所需的人才之後,跨文化理解或國際敏感度才會成為附加價值。而與國際化最近的「餐飲管理與觀光旅遊業」,其實是低技術性且無法累積能力的行業,根本不需要澳洲經驗。
由於上述日本結構對打工旅遊者的懲罰,婚姻成為更進一步的壓力。女性或許可以透過婚姻來逃離低薪勞動,男性在找到穩定工作前則會一直處於這樣的陰影之中。另一方面,作者發現超過80%打工旅遊者回國後與父母同住超過半年,60%歸國者超過家人資助超過兩年。有社會學家略帶貶抑地稱這些人為寄生男女(parasite singles),指的是年輕、已成年、與父母同住的未婚小孩。這些無法財務自主的年輕人,越來越仰賴父母的資助。對於財務不穩定的焦慮以及要供養父母的未來,這些著實都造成歸國者的巨大恐慌,比照他們出國前的無限樂觀,當下的現實更讓他們懷疑自己是否當時顧此失彼。種種令人失望的未來前景讓歸國者感到無力與沮喪,這樣幾乎致人於死地的情境,矛盾且壓倒性地促使他們進行下一次的跨國移動。
上述日本的研究只是一種對照,但是台灣人並不如日本悲觀。回到Tarohmaru的分析,他認為日韓已經高度專業分工,所以當2008年開始金融危機後,許多只有一技之長的人反而無法轉業,導致永久性失業或淪為低技術性非典型勞工 ,而台灣普遍有創業精神,中小企業林立,他稱為非正式就業假說(informal employment hypothesis)。許多人透過三五好友就自行創業,或者是將所學專業與固有家庭產業結合,開創出新的市占優勢,這是當代日韓兩國所遠遠無法企及的優勢。本月初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出版的《201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就稱讚台灣企業家精神指標全球第一。 顯見當初當年台商一卡皮箱走天下的實業精神被延續了下來,在新一代年輕人中又逐漸萌芽,而打工旅遊這是當代青年的舞台,是未來事業的前哨站。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743617
結論:近鄉情怯與國家認同
細究兩世代對於打工旅遊的正反立論,其實都存在一個共同的關懷──為台灣打造美好的未來。上一輩問:「你為什麼要出國打工,不留在台灣打拚,貢獻所長?」年輕人答:「我很想待台灣,可是現在國內情況太差,我實在無法忍受。」應該一起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解決這共同的矛盾情結?年長者需要新血、年輕人需要環境,什麼環節出了差錯?這個問題太複雜,就懇請其他社會賢達來賜解。但是,國家現在的主人翁們,是需要著手改變一些現實,而不是不斷唱衰「年輕人缺乏熱誠跟使命感」、「做偏鄉服務的大學生是白癡」等等。社會需要新的價值、新的肯定,感謝長輩們曾經為我們開創美好的時代,現在、該是放手讓我們自己去成就。我們一定會比你們更用心愛護台灣這塊土地,請相信我們的價值,與仍在努力不輟的奮鬥。
打工旅遊,只是一個起點。
(本人KuoSheng Cheng為專注於打工旅遊議題的研究者,本文純粹為一些研究的翻譯與整理,希望透過學術研究的視角,幫助大家看清打工旅遊的整體圖像。本文歡迎自由轉載,但請註明出處;歡迎給予本文或相關研究任何的批評指教,幫助描繪出台灣人特殊的行動軌跡。kscheng@hawaii.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