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為主,原文來自兩篇合在一起:
實際行程紀錄:
https://siplife.tw/2021/04/kilimanjaro-machame/
如何開始及裝備費用:
http://sosovip.blogspot.com/2014/03/kilimanjaro.html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165951
會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出發前看了許多遊記,但是遊記很多都是分享風景照片為主,對於怎麼決定路線和天數以及裝備等資訊都相當隨興,所以找了很多網站,詢問許多間tour後,將一些比較重要的記錄下來,希望對於之後的山友有些幫助,也因此,這篇文章不走一堆圖片的路線,而以文字為主,有問題可訊息詢問!
--------------------------------------------
實際行程記錄:
日期:
10-16 MARCH 2014,
(2014雨季來臨前的三月中旬)
簡要:
DAY1: Machame Gate(1800m/5905ft) to Machame Camp(3000m/9840ft)
上升:1200m/3935ft; 距離:9km
09:00 Moshi Town上車
11:00 Machame Gate(1800m/5905ft)入園申請,揹夫行李秤重
12:00 出發, 起點就在秤重處旁
14:00-14:30 午餐盒
17:30 Machame Camp(3000m/9840ft)
DAY2: Machame Camp(3000m/9840ft) to Shira Camp(3840m/12600ft)
上升:840m/2760ft; 距離:7km
08:40 Machame Camp出發
13:32 Shira Camp(3840m/12600ft)
DAY3: Shira Camp(3840m/12600ft) to Lava Tower(4530m) to Barranco Camp(3950m/12960ft)
上升:690m/2264ft; 距離:10km
08:45 Shira Camp出發
12:50 Lava Tower(4530m)
12:50-13:30 午餐盒
15:15 Barranco Camp(3950m/12960ft)
DAY4: Barranco Camp(3950m/12960ft) to Karanga Valley(4200m/13700ft)
上升:250m/820ft; 距離:7km
08:35 Barranco Camp出發翻越Barranco Wall
10:00-10:30 抵達Barranco Wall頂休息,今日最高點,四周雲霧無展望
13:00 Karanga Valley(4200m/13700ft)
DAY5: Karanga Valley(4200m/13700ft) to Barafu Camp(4600m/15100ft)
上升:400m/1320ft; 距離:6km
09:10 Karanga Valley出發
12:10 Barafu Camp(4600m/15100ft)
DAY6: Barafu Camp(4600m/15100ft) to Uhuru Peak(5895m/19340ft) to Mweka Camp(3100m/10170ft)
上升:1295m/4240ft; 下降:2795m/9170ft; 距離:18km
00:15 Barafu Camp出發
06:00 Stella Point 次要目標達成!
07:00 Uhuru Peak(5895m/19340ft) 主要目標達成!
10:15 Barafu Camp
10:15-12:50 營地休息和午餐
16:50 Mweka Camp(3100m/10170ft)
DAY7: Mweka Camp(3100m/10170ft) to Mweka Gate(1500m/4290ft)
下降:1600m/5250ft; 距離:10km
08:20 Mweka Camp出發
11:20 Mweka Gate(1500m/4290ft)
11:20-12:00 休息等登頂證書,上車
13:30 Moshi Town
每一天:
DAY1:
從Moshi坐上車,車上初步認識將要一起共度七日的夥伴們,包含廚師和揹夫們,車頂載了滿滿的物品。抵達Machame Gate後,是申請入園和等待揹夫們秤重的時間,也是最後裝備和同伴們會有所變動的地方;像我們的兩人團秤完重後,放棄了餐帳(Dining Tent)和桌椅,否則就要多一名揹夫;隔壁的五人團也超重,最後決定多加兩名揹夫,其中一名女性隊員嘆息說早知道就多揹一點。從Machame Gate到Machame Camp路上幾乎都有遮蔽,不太擔心日曬和小雨;會先經過樹木上有苔蘚覆蓋著的森林(cloud forest),就在路邊解決午餐盒,接近尾聲時,森林逐漸稀疏,開始可以看到灌木叢、高大的草和野花們。一路算輕鬆好走的上坡,不冷不熱。經過一個沒人的營地後(旺季時人才會滿到這裡),目的地就快到了。
DAY2:
今天從Machame Camp到Shira Camp路通常被看成是整趟旅程裡最輕鬆的一段,儘管如此,還是一路上坡;很明顯的感受到植披的轉換,若是天氣晴朗時,太陽曝曬會相當的熱;我們這段剛好遇到陰天,雖沒展望但也沒被熱到。抵達營地後吃飯和休息,大約傍晚時和嚮導一起往營地附近的高處爬作高度適應,看到了十年前大家睡覺的Shira Cave(現因危險而禁止)和遙望Shira Peak和Shira 2 Camp(走Lemosho路線會在這裡紮營)。這一天若是天氣晴朗,理論上應該可以看到Kibo Peak、Mawenzi Peak和Mount Meru。
DAY3:
被視作高度適應最重要的一天,要從海拔3840m的Shira Camp走到4530m的Lava Tower(一塊巨岩),然後下降到3950m的Barranco Camp紮營休息。若是有人頭痛難耐或是體力因素不想上到Lava Tower,有一條叉路可以繞過去直達Barranco Camp,揹夫們都走這條捷徑,而我們要做高度適應,當然要上到Lava Tower。在這之前,會先走到Machame和Lemosho路線的交匯點,許多人都會在這裡歇腳,會很熱鬧。Lava Tower處風大微寒,快速解決午餐盒後開始下降高度到Barranco Camp,據說是四條路線匯合紮營的地方,而且是風景最漂亮的營地。在這裡可以遠眺Moshi鎮和溪谷,東邊的黑色陡峭山壁就是隔天要攀上去Barranco Wall,北邊還有雪山。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165951
嚮導晚餐簡報完後提出一個建議,要跳過下一個住宿點Karanga Valley,直接趕到再隔天的住宿點Barafu Camp去,然後出發登頂時間由午夜十二點改成清晨六點,他們說因為本來的計畫是半夜開始攻頂,但是溫度會很低,很多人無法忍受導致成功率不高;而我們討論後決定堅持原計畫不要更動,理由就是高度適應和節省攻頂體力(我們選擇七天的Machame而不是六天,就是為了在Karanga Valley過一晚增加些許登頂機會啊,但這樣就代表要面對連續至少六、七小時零下十度的低溫),嚮導後來也不囉嗦就接受了。
DAY4:
從營地出發,一開始就要面對Barranco Wall,名副其實像一面牆,相當陡峭,某些地方安全起見嚮導會強迫手腳並用,但不需要攀岩技巧,只要小心謹慎,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可以上到頂了(本日最高點);再來兩輪的下坡和上坡,就會到Karanga Valley Camp,到達營地之前的溪谷相當漂亮(相當深的V型,要從V的頭走到尾),最後一次下切之前就可以看到對面山坡上的營地。
到達營地後,沒有打算在這裡多睡一天做高度適應的團體,就會在午餐時只搭廚房和餐帳,吃完後就拆帳走人。這天夜裡下起大雷雨,讓人一邊擔心帳篷不知道會不會漏水,一邊聽著雷聲就睡著了,隔天早上起床發現外頭地上結滿了冰,帳篷也被凍住,不過沒有發現漏水真是放下心裡的一塊大石。
DAY5:
不疾不徐,穩定地推進到Barafu Camp(4600m),被視作攻頂的基地營,路上因為融冰和泥沙混合,相當泥濘。午後抵達營地,舒服的享受著下午的陽光,一面休息以回復體力,距離攻頂不到十小時。用完晚餐和聽完簡報,測了血氧和心跳都還在正常值,不到八點就早早入睡。(嚮導們說在這個高度通常吃不下也睡不好,但我們適應良好,照樣橫掃每頓飯,睡到半夜難以叫醒…)
DAY6:
這將是漫長的一天,此前的每一天都是為了攻頂的現在儲備體力,不管哪裡的介紹都會寫,即將到來的這段攻頂路是"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考驗"。午夜十一點多起床,只睡了四小時左右的我們吃幾片餅乾、喝一杯熱可可,穿上所有禦寒衣物,午夜十二點多戴上頭燈走出帳篷,此時氣溫介於零下10到15度,時而吹來一陣冷風,月亮接近滿月,遠處雲層偶現閃電,跟著嚮導走出營地,一抬頭發現山坡上頭燈的光點已經像是一條長蛇蜿蜒向上,我們竟是營地最慢出發的兩組之一。
在清冷的滿月光華下,四周景物朦朧,遠處可見黑色山形充滿壓迫感的聳立眼前,山坡上登山者們的點點頭燈指示了將要踏上的登頂之路;嚮導唱著我們聽不懂但聽起來熱情激昂的歌,陣陣的風颳面生寒,耳朵聽著腳步走在冰雪上的沙沙聲,心裡想著黎明時,若是一切順利,或許就會在頂峰上看著日出。
儘管有滿月和頭燈,視線仍不及遠,連跟在前後的嚮導面容都看不清;漫漫長夜,最多的印象就是低頭看著眼前結冰山路上的腳印和前面隊友的背影,確保有跟上腳步和保持節奏;每一次的休息,都把握時間喝熱可可(裝在自己帶的熱水瓶)、吃高熱量餅乾、從背包掏糖果塞進褲子口袋,然後就要戴上手套再度出發,再次投入到背影和腳印的世界。視線偶而拉遠,上方幾乎是黑沉沉的一片,但我們身後的頭燈數量卻變多了,心裡覺得奇怪,我們是變成長蛇的頭了嗎?
路上依舊偶而會出現由嚮導陪伴撤退下山的人,思緒已經簡單到忘了算眼前這是第幾個。一路上也沒有想掏手機看時間的想法,只知道跟著腳印和背影一步步走上去;不知何時起,天空出現一朵像噴射機的雲,也發現遠處另一顆有名字的白色山頭已經從仰望變成了俯瞰,東方依稀有了黎明的跡象;走著走著,四周似乎有比稍早亮了些,突然間抬頭發現上面很近的地方立有一塊板子,只看得清形狀,但此時此刻會出現在這裡,我們知道那一定就是Stella Point,最困難的上坡路就這樣毫無心理準備的即將結束了。帶著興奮的心情,緩慢的腳步半小時後到達Stella Point,已經有人先到在合照了,所以我們不停下等拍照,直接往Uhuru Peak前進,路上迎接日出,光芒撒在山頂的冰河,在雲霧湧起前,我們看到了巨大的冰河、積雪的火山口,還有相當遙遠、卻同樣在環形火山口(Ring)上向著我們走來的Marangu路線登山客們。f跟登頂象徵的Uhuru Peak板子(5895m)拍完照後,跟嚮導們唱著Jambo Bwana這首歌,帶著愉悅輕鬆的心情踏上下山的路。
從Stella Point開始下山後,會走跟上山時不一樣的道路,因為上山坡度很陡,所以需要之字形上升,而下山有另一條都是鬆動的土,可邊走邊滑下山。三小時後,我們回到Barafu Camp,休息了一小時,再悠閒吃了午餐,收拾東西,下午一點拔營下山,目標海拔3100m的Mweka Camp。我們大約五點前抵達Mweka Camp;經歷十七個小時,海拔先上升1295m、再下降2795m後,終於可以真正歇個腳了。
DAY7:
這天的早餐會比其他天來的早,因為大家會想早點回家。用完早餐,嚮導揹夫廚師們一起合唱兩首歌送給我們,相當歡樂。這之後通常是給小費時間,(也有聽到若是多人團體,有爬山裝備不需要的,也會在此時拿出來給挑夫們抽獎或分配,像頭燈頭巾登山杖等),因為回Moshi時,揹夫不一定會跟我們做同一台車,可能坐別台回家。他們若是拿到小費接下來可以一路衝下山(不誇張,很多人用跑的),當然網路也有人評論說一定要結束之後再給,我們衡量之後,決定先給揹夫們,嚮導們的小費就等回Moshi再給。
從3100m降到1500m大約二到三小時,接近Mweka Gate前的森林會看到一種很漂亮的黑色猴子,但是背部尾巴有大片白毛。抵達Gate簽到後,坐在亭子等著嚮導申請登頂證書;一個美國人過來跟我握手說恭喜,說他早上有看到我們,和他差不多時間登頂之類的;我也很開心地互道恭喜(但是心裡納悶著他是哪批人之一);可能對他來說,我們亞洲臉孔在那裏超好認,所以即使下山後少了很多裝備在身上、頭上,臉上,他還是認得出來。
寫在行程最後:
光看海拔高度上升下降和走路所花時間的這些數字,應該還是很難感受到爬這座山的感覺;爬山之前覺得國家公園收費太貴不合理,親身走一次之後,覺得坦尚尼亞政府是有在做事(像是治安問題和環保問題,會另篇描述);而且登頂的喜悅以及峰頂壯麗的冰河、火山口都會讓人覺得不虛此行。有科學家分析未來幾十年內,吉利馬札羅山將不再白頭,冰河和積雪都會消失不見;我們的嚮導從揹夫做起,已經上山超過十年,他也說冰河的消失已經是每年肉眼可見;到這裡之前,這消息本來只是一個段落的文字訊息;離開這裡之後,變成一種感觸、一種悲傷;希望坦尚尼亞政府的環保政策有效,希望上山的每個人都能愛護山林。
---------------------------------------------------------------
關於如何找吉利馬札羅的行程:
從哪裡開始:
Moshi或Arusha都可以,我們是前往Moshi。
位於坦尚尼亞(Tanzania)境內,吉利馬札羅南面山腳下的城市叫Moshi,從這裡出發最近,旅行社也很多;另一個選擇是位於Moshi西邊的Arusha ,也是去Serengeti、Ngorongoro等地獵遊(Safari)最近的出發地。搭飛機到這裡最方便的方式是降落在吉利馬札羅國際機場(Kilimanjaro International Airport KIA, 位於Moshi和Arusha中間),再搭車前往Moshi或Arusha都很快;另一個選擇是降落在肯亞的奈洛比(Nairobi),然後再搭車跨境前往Moshi或Arusha(過邊境時需辦簽證),相當耗時。
不管是Arusha或Moshi,因為都是爬山和獵遊的主要出發地,所以要做好不停被搭訕推銷的心理準備。
路線選擇:
身為七頂峰之一,吉利馬札羅山卻不需要冰攀技巧和特殊雪地裝備就能登頂,一般的Trekkers常走的路線有Lemosho, Machame, Marangu, Mweka, Rongai, Shira, 和 Umbwe。
Machame:又稱威士忌路線,一般認為風景最漂亮,但稍陡,行程會是六或七天;全程露營,非同點進出(Machame進,Mweka出)
Rongai: 一般認為是露營路線中最簡單也最沒風景的一條
Marangu:又稱可口可樂路線,相對簡單,同點進出,大約五或六天,沿途住山屋非露營;相當熱門,但高山症機率稍高
Lemosho:相對簡單,天數較長,可能六到九天,全程露營,中後期路線會跟Machame接在一起
Umbwe:一般認為相當難
Mweka:這條通常是給其他路線下山用的,一般只有馬拉松比賽會跑這條上山
在接洽當地旅行社時,若無特殊要求,通常會給三條路線做選擇:Machame, Marangu, (和 Lemosho)。簡單來說:
不想睡帳篷、不要長天數、或想省錢就是Marangu,可以談五天,(若要高度適應日則是六天),由於挑夫不須揹帳篷,和路線較簡單,價錢可以談低,即使是六天,也比Machame便宜一些。
想要風景好、可以接受全程露營、想降低高山症機率可以選Machame,行程標準六天(加高度適應日的話七天)
裝備:
出發前一天可以給嚮導檢查裝備是否足夠,除了雨具之外,就是保暖了。我們是三月中出發,山頂溫度會可能會低到零下十五度,攻頂時間通常是午夜十一或十二點開始,大約六七小時後登頂,所以保暖相當重要。以下只列衣物相關:
經嚮導建議後我的衣物:
短袖排汗*1、長袖排汗*2、厚刷毛外套*1、軟殼外套*1、羽絨外套*1、厚鋪棉大外套*1 (嚮導前一天借來預備的)、GoreTex雨衣
排汗夏褲*1、排汗冬褲*1、保暖褲*2 (有一件是嚮導借來的)、GoreTex雨褲
薄襪*3、厚毛襪*2、毛帽*1、薄Buff*1、厚刷毛Buff*1、厚冬手套*1、防風手套*1、登山杖*2、頭燈*1、防水登山鞋*1
最熱時三十度: 短排汗+夏褲;最冷時零下十五到十度: 除了雨衣雨褲和夏褲外,其餘衣褲全上,襪子穿一厚一薄
金額:
淡旺季有差,旺季大概就是長雨季(約三到六月)結束後到短雨季開始前(約十一月),大約六到十月。長雨季開始前的一到三月算淡季,價錢好談。(至於雨季很少人爬,聽說嚮導不好找,很多都放假)。我們是三月去的,所以是淡季價。
路線有差,最便宜最熱門的應該是Marangu,其他會多少貴一點。
天數有差,吉利馬札羅國家公園以天數計費,每人每天政府要價破百美金,所以要有高度適應日就等於比較貴,要爬天數較長,對應的食物和小費也較多。
我們在二月底就抵達Moshi,一邊跑步看天氣,一邊比價,基本上我們都是找有證照、網路評價不差的公司,價錢範圍還是很大。以七天的Machame去談,每人從一千美金到快三千美金都有。當然內容有一些些差異,但這些差異不足以讓我們選擇那麼貴的,最後挑了一間起價1350美金的公司(不想寫最後金額,每間都是可以談價的,最後價碼不太會一樣),要注意這是到當地面對面談的價錢,其他不論是在網路、台灣(旅行社或email)、肯亞,只要不是來這裡面對面,價錢就會很高昂;當然,Arusha和Nairobi也可以找到旅行社,但我們還是偏好到吉利馬札羅山腳的Moshi再找。
吉利馬札羅山不能自己說爬就爬,他有規定必要嚮導數量,還有嚮導一定要配幫他背東西的挑夫,再搭配這群人六七天份的食物(和瓦斯、帳篷、睡袋、睡墊…and etc),還有限每名挑夫最高負重15kg(不含他自己的5kg),這些基本規定的東西加一加很容易就變成一個大團體了。像我們這次最後加上嚮導*1、助理嚮導*1、廚師*1、挑夫*6,我們的七天Machame Route才成行。(助理嚮導其實也算是嚮導,可以帶路,若是我們兩人中有一人高山症必須撤退,由他陪著下撤,另一人繼續攻頂;而二到五人團必須至少配兩名嚮導也是規定。)
附加內容:
基本都是含接送、每天三餐、嚮導廚師挑夫薪水(不含小費)、雙人帳、睡墊、每人每天三公升飲用水、用餐帳和桌椅等等。我們本來有用餐帳(Dining Tent)和桌椅,但是Machame Gate秤重時因為太重,所以就捨棄了;這些是不會退錢的,但若是要加挑夫,價錢會再加上去,有看到另外一團要再加兩人的。
登山裝備: 有的公司要用租的,但大多可以談到全含,主要就是衣物保暖度以及睡袋(夠不夠暖)、帳棚(會不會漏水)的狀態,蠻多公司都會盡量挑寬敞和好的帳篷給客人,為了好評價。
移動式馬桶: 會附加廁所帳,租一趟行程大約一百多美金起跳,需多雇一挑夫,優點是爽度高;許多人會掏錢,因為山上上廁所不那麼舒適和乾淨,我們這趟是沒有租。
行程前後的民宿住宿兩晚:通常都有,有的公司可以談到三晚
脈搏血氧計和氧氣筒:我們這家有準備,但不是常態
下山後附加: 有的公司有隔天附近村落一日遊或是溫泉之旅。通常至少都會有慶功晚餐可吃、有酒可喝。
我們參加的公司和嚮導:
我們去年九月也去尼泊爾爬了聖母峰基地營(EBC, Everest Base Camp),兩次都相當重視旅行社和嚮導的品質,但是實際在找時,基本上都只能挑旅行社,嚮導就看運氣抽到誰。
而我們重視嚮導的品質不是所謂很活潑健談、會喇賽講笑話、人很好會幫忙揹行李或推客人上山之類,而是:
要對路徑熟悉,可以解答路程遠近、高低起伏或路況好壞(像是嚴重日曬、泥濘、冰雪之類)
可以觀察步調,擬定合適的休息時間;有的人喜歡衝一段、休一段,而有的人喜歡慢慢走,少停下休息(像我們);有的人上坡強,但是大跨步台階就很容易累之類。
身體有些狀況,像是頭開始不舒服、拉肚子、膝蓋痛時,可以判斷嚴重性;以及有高山反應後的堅持或撤退時機
綜合來說,EBC的嚮導就不推薦了,但是吉利馬札羅山這位嚮導就很不錯,掌控我們走路和休息的節奏相當好,登頂那天他堅持要照他的步調走,我們是倒數第二組出發,沿途緩慢的超越著別人,六個多小時後,卻是前幾組登頂的隊伍;我們每次休息都不超過五分鐘,次數也不多,下山之後一回想,驚覺我們當天至少連走八小時(含快七小時的上坡)完全沒坐下來過,但是沒有很累。
嚮導 Richard 已離開當初待的 KILI HEROES,請參考文末 (2018.0426 編輯)
2016.07.05補充:
當時的兩位嚮導自己出來開公司了,還做得蠻有聲有色的,一起爬山那時,他們就說過希望將來有一天能脫離(因為被抽得蠻嚴重的,實際上嚮導拿到沒想像的多),沒想到這麼快就做到了
2017.11.02 補充:
Richard 有跟我們聯絡上,加上有一些人詢問,所以把資料直接打上來。
他出來開的公司叫
Pamoja Kilimanjaro Safaris (Trip Advisor上面也找得到評價,瀏覽了一下這些留言,很高興看到他們似乎還維持著之前一樣的品質,也希望他們繼續加油了)。另外發現他們現在頒發登頂"獎狀"有用背板,遙想當初還是在我們住的Hostel屋頂上,就著遠方雲霧裡的 Kilimanjaro 拍下頒獎儀式,突然想來兩瓶 Kilimanjaro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