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曾經以「石頭的交響曲」這樣來形容這座教堂的特立獨行,在大眾的評價中,說哥德又沒有哥德式的精準嚴謹、在教堂內和外樓牆高有高又有低,而風格上又融合了許多不同的文明和新創的元素。
想想,就如同交響曲一般的高潮迭起,讓人意猶未盡想要一聽再聽…
馬加什教堂(
Matthias Church),一個匈牙利中世紀歷史背景下誕生的布達佩斯特色風格教堂
記得2017年4月的春天
初訪
布達佩斯 這個被譽為「
東方巴黎」和「
多瑙河明珠」卻有點滄桑的城市時,只是為了看看那從自由山上一覽無遺城市全景滿足那攝影控怨念,而幾天的來來回回遊走後下來,最大的收獲應該是這短短幾小時短暫停留的教堂,被那特別吸睛的
瑠璃磚瓦屋簷吸引直接帶入現場,「
馬加什大教堂」,
匈牙利王國成長的歷史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embed/O_ny9VV2Dbg
「
馬加什大教堂(
Matthias Church)」,
匈牙利語為
Mátyás-templom,根據教堂的歷史資料說明,最早是建於1015年,是匈牙利最早出現的羅馬天主教堂,1250-1269期間拆毀並由教堂創始人「
貝拉四世」一連串的新建而成。
在中世紀時曾經是
布達佩斯 的第二大教堂。
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哥德樣式是在14世紀下半才開始有的產物,是由
烏鴉王,
馬加什一世所修整,但在經過一段時間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侵略和佔領的沒落後,19世紀下半葉的一次大修才成為我們現在看見的模樣。
在教堂的命名上,在原初建成時為「
聖母教堂」,但之後就以「
馬加什」的命名之來緬懷這位帶領匈牙利前往歷史最巔峰的時代「
馬加什一世」國王。
馬加什一世的介紹:
匈雅提·馬加什一世(
匈牙利語:
Hunyadi Mátyás,1443年2月23日-1490年4月6日)是一位
匈牙利及克羅埃西亞國王(號稱「
烏鴉(Corvina,翻成
科爾文納)」),從1458年以十四歲之齡登基,至1490年身亡為止一直在統治整個帝國。期間組織創立了獨立於貴族的
雇用軍「黑軍」征服大貴族,並通過數次的軍事活動,他又成為了
波希米亞之王(1469-1490)以及奧地利公爵(1486-1490年)。當他在1485年占領
維也納之後,他看來即將建立一個匈牙利-奧地利的君主國,不久就會作出堅實的努力來控制
神聖羅馬帝國。結果,他在1490年突然的死亡使所有計畫化為烏有,匈亞提王朝一代而終,所征服的土地立刻被把持國政的大貴族放棄。 (轉自維基百科)
看到以上的資料想想,假如馬加什一世沒有突然的逝世,或許東歐乃至中歐的版圖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歷史就是由這些偶然所構成,也許這位王者只是個想要保全週圍詳和而,所以淌然接受吧。
另外說說其他政績,
馬加什一世在位期間,相繼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文化、教育制度和法律,將這些應用在當時的
匈牙利,並且,學習
義大利的
文藝復興,把這種風格引入王國內,並且在國內建設了「1
5世紀歐洲最大館藏和收藏的圖書館」
科爾文納圖書館。
在歷史上,也因建樹和國土面積達到歷史最高點,成為了匈牙利王國內最受人民敬仰的國王。
所以說馬加什教堂其實純粹是
馬加什國王在這裡舉行了婚禮而命名的囉??
當然不是,是因為
馬加什一世修建了現在的「
馬提亞斯塔」(Matthias Bell Tower)並對這歷史意義重大的教堂進行大整修,大量了加入了
哥德風格,又因人民十份的愛戴他,所以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了。
之後,因
馬加什教堂在匈牙利的地位關系,就成了歷屆王室的天主教加冕教堂,其中較歷史知名的應該是1867年時,「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和「
茜茜公主」這一對在近代歐洲歷史十份知名的奧匈帝國第一任的國王和皇后吧,為這個教堂也添加不少人氣!
教堂歷史上的黑暗時期:
有輝煌,當然也有最黑暗的一面,這在歐洲任何一塊土地上,是常有的事。
1541年時,
匈牙利王國淪陷於
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被其佔領,當時佔領當下,首都中的許許多多的珍品都會運往了現在斯洛代克的
布拉迪斯拉發,就連
科爾文納圖書館內的館藏也被迫四散消散,而城市內所有的教堂會的壁畫全部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時間吧拆除和消除壁畫掉改為清真寺,才短短的百多年就為匈牙利王國帶來沉重的歷史。直至1686年
神聖聯盟的圍困下,才得以收復並趕走奧曼土耳其帝國。
在趕走土耳其人後,城內一切都百廢待興,但為了恢復往日的榮景,城內展開了一系列的復原,而這座教堂原有的巴洛克式風格也持續修復,不過這些工作成果怎麼樣都不是非常令人滿意。
直到19世紀末的建築熱潮,由建築師
舒勒克(Frigyes Schulek)的帶領恢復工作下,才得以恢復變得完善,教堂不僅恢復到當時13世紀的樣貌,也同時發現許多早期的
哥德式元素(教堂內為
巴洛克藝術、在外有哥德式的風格)。
另外,也增加了建築師自己的新創圖樣(如鑽石圖案瓦和滴水嘴尖頂)
完成時,因傳統新創間的差異,曾經在那時代引起很大爭議。時過境遷後但再看看現今,卻成了布達佩斯最明顯的地標印象,只能說能藝術這東西大部份都是要經過時空歷史考驗的。
舒勒克(Frigyes Schulek)同樣也是
漁人堡、
塞格德還願教堂、
伊麗莎白瞭望台的修築者,這些都在19世末一起完成。
現在就看圖說故事開始囉!
馬加什大教堂正面為上面的左下那面,教堂有兩座塔。
貝拉塔(左側有彩色屋頂的塔)和白色較高有鐘樓的
馬提亞斯塔。
較有故事的是「
馬提亞斯塔」(Matthias Bell Tower),塔高60m, 頂上精雕細琢,而塔本身就是13-15世紀的產物。
貝拉塔也是得名於其中一位匈牙利國王
貝拉4世,在教堂內的塔底上,還有著
布達佩斯最古老的基石。



上圖右手邊有沒有看到
一隻烏鴉嘴裡叼著一枚戒指,這是有故事的…
當年,
馬加什一世在位期間,因為政治王權的糾葛,有不少貴族政敵想要謀害他,而有一天有人獻上一枚毒戒指想殺害暗算他,突然間這枚戒指在接過手後被飛突而入的烏鴉給叼走,暗殺就GG了,這就是一系列的故事。
自此之後,烏鴉就成了匈牙利「馬加什家族」吉祥的代表印在家徽上,馬加什一世至此之後也被稱為烏鴉王,「
烏鴉(Corvina,翻成
科爾文納)」,也是科爾文納圖書館的命名所在。

想想到訪布達佩斯的人都應該是被這瑠璃彩瓦的屋頂所吸引吧!
當時19世紀修復時是由建築家「
舒勒克(Schulek Frigyes)」負責,為了能夠做出最滿意的結果,在建造時參考了許多教堂,最後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屋瓦都是由六角形拼貼而成,而最有名的來自於貝拉塔的六角形倒鑽石屋頂,當然也因此有了很大的爭議,現在想想或許是神來一筆。


在廣場上,有一尊騎士銅像,他有很大的名氣。
「
伊斯特萬一世」
(I. (Szent) István),是匈牙利王國的第一位國王也是匈牙利國父,是匈牙利這廣大的平原中打敗而統領眾多部族的第一人,之後成為了匈牙利大公,在西元1000年時,為了能得到附近國家支持,經天主教教皇的加冕成為匈牙利國王,之後就開始了每一代國王都在這裡加冕的歷史,他的披風和劍也一直被流傳下來用在加冕儀式,直到1916年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君主為止。


2017年時的季節,遇到了整修期,不過幸運的是只有史蒂芬一世被隔離在廣場…

進入教堂後,馬上就被右手邊的祭壇給吸引住(其實歷史重點應該要往左手邊的牆壁看去…但實在太特別了)
之前有說過匈牙利曾經有一段時間被奧斯曼土耳斯帝國佔領過一陣子,在民族上自己也曾經是遊牧民族的一份子,也經歷過蒙古人的洗禮,所以再次修飾時為了綜合各種不同文化的元素和天主教堂風格,就修復成了現在的堂內風格。
保留上來看,伊斯蘭教元素佔了一大部份,如果在西班牙比喻上應該是稱為摩爾人風格,(這裡不能搞錯的是摩爾人跟土耳其人雖都是伊斯蘭教,但也是不同的),呈現出這種特異的文化融合的樣貌,在現代世界上眾多的清真寺和教堂中,也算是難得少有的特別。(其他類似的世界遺產可見於伊斯坦堡的
聖索菲亞大教堂、 西班牙的
科爾多瓦主教座堂)


有趣的小故事:
1.
1686年神聖聯盟圍城時的聖母神蹟:
在經歷了漫長的戰爭後,1686年,教皇
Pope Innocent XI 為了收復
馬加什教堂,號召組織了
神聖聯盟,原本因為軍隊統領雜亂沒有多大的勝機,但最終在神聖聯盟對土耳其的圍困中迎來了最終回。
當時,馬加什教堂還是清真寺的狀態,在圍城之際,突然間教堂附近發生爆炸,導致教堂內的一面牆壁倒塌,出現在眾多在內禱告的穆斯林眼前的不是阿拉,而是一尊半露面孔的聖母像,也因為這蹟跡象使得當時的土耳其軍從此士氣不振,當晚便不戰而降了。
其實,這是在1541年時偷偷藏在牆壁內避免被土耳其軍破壞的聖母像,可惜的是在1723年的大火災中被燒毀了,來用大理石再度還原後。目前被安放在教堂內的小教堂中。
2.
教堂內有世界唯一的「頭戴皇冠的聖母聖嬰像」
因為這來自於第一代國王伊斯特萬在臨死前把皇冠的榮耀歸給了聖母,代表聖母就成了匈牙利的統治者,我想,在那時代為了能快點西化和被認同,伊斯特萬一世用最快最虔誠的方式取得了天主教會最大的支持,所以之後經由教皇批準,才有了這特別的情況,而因為皇冠是聖母的,不是從屬於皇位,就好像變得誰戴上皇冠就是匈牙利的國王。
突然間想到喜劇電影「
凸搥特派員第一集」時,王冠被戴到英格力的頭上的最後那一畫面(笑)
3.
布達佩斯最古老的基石就在這座教堂中。
教堂內可以試著在
貝拉塔內部下方的石柱尋找看看是否「
有指著書的2個男人」、
「打鬥的野獸」的小石雕,那是來自於1260年時貝拉四世統治時期的基石。
4.未被破壞的
貝拉三世墓(The Bela Chapel)
貝拉三世是在
「阿爾帕德家族」一系的國王中,唯一沒有被破壞蹂躪的遺體。
原因是因為原本貝拉三世不是下葬於此,是因為1848年考古學家在其他特地發現後,國家在1860年再將他的遺體移至此地。



在此說明
匈牙利的國徽組成:
第一部份「
皇冠在上、盾牌在下」,皇冠部份代表開國國王伊斯特萬的皇冠圖案。
右邊的雙十字架和左方的四條橫線代表統領這塊平原的族長阿爾帕德的紋章,左邊的那4條橫線則是代表喀爾巴阡盆地上的四條河流。



灑下陽光的馬加什教堂


皇家陽台講壇,剛開始時是為了國王皇后祈禱所修建的,現在只展示不對外使用。


主祭壇方向一景,堂內一系列是19世紀的設計師舒勒克的作品
當時因新藝術運動還在歐洲如火如荼的展開,出現任何奇特的風格都不足為奇。
在教堂內牆,主要是以金黃色系一筆筆畫在牆上,加上白暖色系的陽光照射和白色的燈照明,就成了整片金黃的風格。
但如下圖,往細節走近一看又融合了其他文明(例伊斯蘭教)和新創的風格圖樣。
如果缺少這這些細節,可能就不是現今的馬加什教堂了。




教堂前後左右兩邊也有一些小教堂,安放貝拉三世墓、皇冠聖母和其他禮拜堂



這種特殊的藝術風格在當時歐洲的宗教戰爭多發的情況下應該多少有些爭議,而人類的美感來自於直覺這點該是沒辦法否認的。
所以順著感覺去接受才能稱之靈感~「靈魂的感觸」



小教堂內筆畫細膩的穹頂,講述著匈牙利王國跟天主間的故事。


說到哥德藝術風格,亮麗的彩繪玻璃一定不可少,不過馬加什教堂不像其他哥德式有大等級的彩繪玻璃,有的是小而密,在綜合各式風格的馬加什剛好就保持藝術平衡,不讓任何一方特別突顯。
說白一點就是不進來教堂就不知道原來這麼美妙。








馬爾他騎士禮拜堂 (Maltese Knight chamber)(下圖)

左下為,茜茜公主的石像,還詼得這面彩繪玻璃特別帶給人沉穩不浮誇。

1867年所畫的加冕壁畫,中間的是聖母和耶蘇,中間跪著的是匈牙利國王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和皇后
茜茜公主


二樓上觀賞而下的景緻,更能夠接近穹頂觀賞壁繪


長曝下的星芒就像是在幫馬加什教堂喝彩一般



在正門附近的壁繪可以知悉一切關於匈牙利王國和天主教的歷史,左上為出口,右下透光處為正門,不過不從這裡進出。





深深入迷…

耶穌受難的壁畫,下方中間的那個圓畫是象徵
伊什特萬國王(史蒂芬一世)的天主教信仰









參觀資訊:很簡單,到城堡山後,往漁人堡方向找去就可以了。
公車就坐到 Szentháromság tér站下車即可
開放時間:9:00~17:00
官方網站
票價:教堂 1,400 Ft福林;上塔 1,000 Ft 福林
對硬度腳有興趣的朋友,如果支持也歡迎到小弟Blog和FB粉專裡看看給點支持動力吧!
部落格版文章:
https://1616photography.com/budapest1/
Blog:
1616Photography
FB粉專:
jimmy硬度腳趴趴照
最後這裡推薦一篇微博,寫得實在太好了,很想分享
在這裡可以看到更詳細的馬加什教堂的資料和精美的照片!
山大王奇石逸彩交响曲 —— 马加什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