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亞歷山卓〔Alexandria〕
又譯為亞歷山大港的這城市,是僅次開羅的埃及第二大城,也同時是工業中心。由於緊鄰地中海,從十九世紀末開始,這裡就成為主要的船運和交易中心之一,為這個城市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直到如今。現今,亞歷山卓也是整個非洲重要的海港。
另外從這個名字也不難猜到,他跟亞歷山大大帝必然有著緊密的連結,而他與埃及豔后發生的種種精彩故事,也都跟這個城市息息相關。
除了地中海海岸風光,位於市中心邊緣的奎貝堡(Citadel of Qaitbay),也是這個城市的重要景點。城堡的所在地,原本是舊世界七大奇景其中之一的,在十四世紀就遭地震摧毀的巨大燈塔,而在這之後的100多年,為了防禦當時的外來敵人入侵,奎貝堡於原址建成。
我們來到這個城市的季節是冬天,遇上了陰冷的天氣甚至還下了幾陣大雨,對於想像中的地中海城市風情稍微打了點折扣。不過漫步在街道上,偶遇錯落的古希臘羅斷垣殘壁,感受跟埃及其他觀光區不同的氛圍,也算是沒有覺得白來一趟的。
(奎貝堡Citadel of Qaitbay)
(市區街景,老舊的電車是當地人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第四站:黑白沙漠〔Black and White Desert〕
黑白沙漠是我覺得埃及一個非常神奇的景點,非常值得一去。
緊鄰著拜哈里耶綠洲(Bahariya Oasis),這裡顛覆了我對沙漠的所有印象。
由於形成的過程,從百萬年前的汪洋大海,經歷地表隆起和一切環境劇變,形成了現在的獨特地貌。黑沙漠是一片火山岩的隆起,而白沙漠,則是一片白色沙丘地,經大自然的雕刻(風蝕)後,呈現各種奇特形狀的蘑菇石。
找好導遊,幸運地在出發前兩天湊到團,一大清早從開羅出發,六小時之後司機帶我們來到了拜哈里耶綠洲,跟居住在當地的導遊會合。簡單的午餐後,就開始了這兩天一夜的行程。
2. 埃德福神廟(Temple of Edfu;又作荷魯斯神殿,Temple of Horus)
第一天晚間船靠岸後,第二天清早在發船前,就是參觀埃德福神廟(Temple of Edfu;又作荷魯斯神殿,Temple of Horus)的時間了。由於埃德福神廟距離岸邊大約五公里,步行會有些吃力,下船之後,立刻就被大量的馬車伕包圍。
照埃及旅遊業的的慣例,馬車伕領頭果然開始漫天喊價,一開價就是兩百埃磅(約台幣350元),並絲毫不讓步。幸好遊輪的行程表應該是早就料到這樣的情形,明白地寫著一輛馬車合理價錢是來回八十埃磅。這時,面對著氣勢洶洶的馬車伕領頭,我們突圍而出向前,隨手抓住了一位小哥,問他「一句話,八十你接不接?」沒想到小哥應該是歸先前的領頭管的,怯生生地支支吾吾了半天。就在這個無助的時刻,穿越人龍,出現了一位乾扁的阿北,對著我們中氣十足地喊,「就八十,我們走!」(然後先前的領頭貌似開始對他罵埃及髒話)就這樣,一大清早經過了如此激烈的討價還價、拉拉扯扯、欲拒還迎,我們終於成功搭上馬車,前往埃德福神廟。
神廟是在托勒密王朝興建的,完工後不久,煞逢埃及淪為羅馬的一行省,基督教當道,境內許多神廟都被大肆破壞。或許是鷹神荷魯斯顯靈?神廟被一場風沙所覆蓋,因而躲過了這場浩劫。這也是埃德福神廟內,被破壞和修復的痕跡,遠較卡納克神廟及盧克索神廟少很多的原因。
穿過神廟入口,迎面而來的是巨大的塔門,上面有著荷魯斯的對稱雕刻。塔門之後就是主殿,門口有著一對戴著皇冠的老鷹,腳下站著托勒密六世,象徵著法老祈求荷魯斯的守護。
更往內部走,壁畫和象形文字,一樣敘述著眾神(主要是荷魯斯)接受獻祭的故事。最內部的祭壇,擺放著荷鲁斯神龕乘坐的聖船與轎子。不過我們看到的只是複製品,真品在羅浮宮(嘖),而其金身雕像,早已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