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小島, 世外桃源 -東平洲


香港離中國最近的小島東平洲,被喻為「香港四大自然奇景」之一,是著名的地質公園, 擁有多變的海岸地貌。小島本身的扁平外形,千變萬化的頁岩, 吸引萬千遊人, 以海平、島平、石平見稱, 島上最高峰僅48米, 是名副其實的「平洲」。
交通:
由於位置偏遠,去東平洲需要一點毅力,只有翠華一家渡輪公司營辦有關航線,從港鐵大學站 B出口走約15分鐘至馬料水渡輪碼頭,然後坐船1.5小時, 只在星期六、日或公眾假期才有船來往東平洲, 而且只有一班船,班次在早上九點正, 請留意時間。
當日大概早上8:15 到達馬料水渡輪碼頭時,已人頭湧湧 。 船公司會因應情況估量人流,適當地安排船隻數目,確保輪候的人都能上船。當天所見,共開出三艘船, 而且買了來回船票, 基本上都能上船,但如果上午9點或下午5:15還沒有到碼頭,閣下自理。
東平洲全長600米,寬2000米,外形獨特, 狀如一彎新月, 全島盡是奇岩怪石。島上有一條環島的郊遊徑,平緩易走,指示清晰,全程約三小時, 便可走遍島上的主要景點, 如斬頸洲、龍落水、更樓石等。因為回程只有下午5:15一班船,所以時間非常充裕,很多一家老幼慢慢走,在岩石上野餐, 讓小朋友在海灘遊玩。沿岸很多美景名勝及海洋生物,仿如上了寶貴的生物和地理課, 在短短的一日悠閒環島遊,得到最大的收獲。雖然交通不便,但實在值得一去。



出發前注意事項:
~東平洲是海岸公園的一部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請謹記遵守規則。把垃圾帶回市區, 島上的珊瑚和貝殼,拍照後放回原位。
~此外當船一接近東平洲, 手機網路會自動切換至中國內地網路, 記得預先關掉漫遊數據功能 。
~島上除了碼頭的公廁和士多的廁所有水沖廁, 其它的都是旱廁,如無法忍受惡臭, 只好忍到回碼頭。
~部份路段可沿海岸走,有些地方比較濕滑, 必須注意安全, 不要踩在綠色的海苔和黑色的岩石上。
~途中並無補給,出發前請帶備足夠的乾糧及飲用水。在週末及公眾假期, 碼頭附近的大塘村有幾家食店和士多營業,提供簡餐、海鮮、小吃及飲料。東平洲沒有水電供應, 士多靠水井和發電機自給自足。
行程: 約3小時
長度: 約5公里
難度: 輕鬆容易
起點:東平洲公眾碼頭~大塘村
出發時,天色多雲陰暗,上島後,天氣變得明朗。 碼頭附近的海水清澈,珊瑚和魚清晰可見。
碼頭盡頭設有公共洗手間。遊客多由郊遊徑左面的亞媽灣作起點。網上攻略建議逆走郊遊徑, 避開人潮,從右邊的大塘灣開始,果然奏效。大塘灣眼前就是深圳大鵬灣, 可走下大塘灣沙灘,沿海旁行走比較人少,前面是清澈的長沙灣。經過大塘村。 有幾家食店和士多, 一瓶水$13元, 公仔麵$35元及西多士$25元 。
第一站:斬頸洲
或直接從大塘村沿小徑往林中走,穿過樹林, 走五分鐘就看到遼闊的海洋,小心爬下斜坡,便是和層次鮮明的頁岩。 右手邊就是著名的斬頸洲, 這原本與島相連的山嘴, 因風化侵蝕而斷裂,形成天然走廊。
第二站:龍落水
趁水退時,沿海岸繼續走約40分鐘到龍落水,邊緣呈三角形的岩層, 自山腰延伸入水,像一條龍蜿蜒下海。
海蝕平台會變成潮間帶的潮池,也成為小魚、海膽和不同貝類等生物的樂園。岩石間孕育了海膽、海藻、海葵、石鱉、蟹、 藤壺、鵝頸藤壺(狗爪螺)、蜒螺等, 生態多姿多采。
第三站:山徑
另外亦有兩道山徑往來島東與島西, 如需補給,可以沿這兩條捷徑返回士多 。
第四站:更樓石
下一個景點在島的最東端,兩座樓高兩層的海蝕柱,似是守護着東平洲, 稱為更樓石。 眼見有不少人爬上更樓石拍照或航拍,有一定危險性,需量力而為。
更樓石附近有營地,有不少人在此紮營。因為沒有光污染,島上適合觀星, 可以週六進島, 週日下午回市區。
第五站:阿媽灣
阿媽灣大多是碎石灘,受海浪侵蝕的頁岩, 經裂縫風化,由藍綠藻化石堆砌而成。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0456933
附近的天后廟,有二百多年歷史,值得一看。 回到碼頭,才三點多,在士多買了些飲料加上自備的小食, 在碼頭附近的沙灘休息, 等候回程渡輪, 無須趕船。
東平洲的特色
層理清晰,片聚分明
一層層的岩石,每一層厚1至5毫米,紋理清晰。估計約第三紀早期形成,相信在成岩前, 當時大鵬灣和東平洲一帶是遠離陸地的鹽水湖泊,頁岩在缺氧、高鹽和靜止的水域中長期沉積,較粗的粉砂岩與較細的泥岩層層相疊, 漸漸形成了「千層糕」狀的外貌。
斑斕豔麗,色彩豐富
東平洲的頁岩有悅目色彩, 因為頁岩的主要成分是黃鐵礦、方沸石和輝石。 成岩時內部夾雜着鈣、鐵、鎂等不同元素的物質微粒,成岩後再經過風化和海蝕,露頭便呈現青紫、褐紅、灰炭、墨綠等斑斕色彩。
水波微漾,浪紋隱約
在島上細意觀察,幾乎每塊層片都有隱約或淺淡的「水波紋」 。
https://www.geopark.gov.hk/b5_s4f6.htm
參考香港地質公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