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走了緬甸一趟。
行前,想找幾本相關的書來看,資料卻少之又少。買了兩本翻譯書,試圖想像這個喬治歐維爾(George Orwell)筆下的國度,這個被稱為實踐了《1984》預言的國家。
這片大家都知道,卻被遺忘的土地。
仰光 Yangon,跟預期中的東南亞大城市一樣,因快速發展而喧囂雜亂,與臨近國家的大城類似,但卻又不同。Same same, but different.
蒲甘 Bagan,西元849年建立的城,千座廟宇散落在廣大的紅土上,傾塌不堪與過度人工修復,都在奔馳的雙輪下披上一層野地探險的刺激氛圍。
曼德勒 Mandalay,是因為短暫停留,所以看不出殖民時期的浪漫?又或許,曼德勒早已揮別過去。
昔卜 Hsipaw,遙遠的山區部落,和當地人的近距接觸。
茵萊湖 Inle Lake,快速湧入觀光業,但幸運地在不經意的地方,找到了當地生活真正的樣貌。
緬甸或許不是我這幾年的旅行裡,最深刻的國家。
但縱然沒有華麗的世界遺產,她還是展現了迷人之處,在那些最細微的小地方。
走過一趟緬甸,感觸很深。或許多年後,我可能不會記得仰光的大金塔,不會記得蒲甘佛塔的日出日落,不會記得曼德勒的木橋,不會記得茵萊湖。
但我可能會記得,火車旁賣炒麵阿姨的笑容、蒲干平原上熱心助人的農婦、山裡熱情的阿嬤與孩子、導遊小哥對改變政治的期待、茵萊湖農地上不求回報的年輕農夫。
記得這些旅遊書上不會寫到的地方,這些用雙腳走過才感受到的真實,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些不能用長鏡頭捕捉的片刻,著實勝過旅遊書上風景名勝太多。
這幾年間的緬甸,變化如此快速,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快速發展中的城市,到處是施工中的樓房。
種族間的歧見仍深,國內仍有多處武裝衝突。
軍政府對言論自由的箝制還是不放,批評政府隨時有可能被捕入獄。
而翁山蘇姬帶領的政黨,在2015年底選舉獲得國會過半席次。
或許再過一兩年,緬甸又不一樣了。
本來想要什麼都不計畫,抓起背包就直接跳上飛機的。喜歡採用背包客的旅行方式,就是想要擁有自由,享受當下的隨心所欲。
然而瀏覽了許多網路分享文章,全都嚇唬說,十二月是旅行旺季,什麼都很難定,最好事先把車票跟住宿都先訂好,否則要等著露宿街頭。迫於無奈之下,勉強事先安排仰光跟蒲干的行程。
而且還做足了功課才出發,這真的是這幾年間,最認真事前準備的一次旅行了。但也因為這樣,減少了許多樂趣。(嘆)
早就體認到,做越多功課看過越多照片,越有心理準備,當下得到的觸動越少。
出發的那天,台北寒流來襲,但我們早已習慣輕量化旅行,不到六公斤的行李裡,包含一袋二手衣物到當地捐贈。
到了仰光機場已經是凌晨一點,機場整齊簡單,比想像中的好很多。搭乘計程車入市區到hostel的路上,一路順暢,到了旅社只想趕緊倒頭大睡。
Pickled Tea Hostel 距離市中心有段距離,離著名的大金塔走路約20分鐘,床鋪跟洗手間相當乾淨整潔,員工友善熱心,對於旅人來說是莫大的欣慰。青年旅舍位在一個安靜的區域,雖然距市中心有段距離,但我們也不以為意。

(圖) Pickled Tea Hostel 旅社的附贈早餐
出乎意料之外的,仰光沒有機車。
跟印象中的未開發國家不同,仰光沒有無處不在的機車,路上大部分都是白色的車輛。
據說幾年前有位政府高官,被騎機車的人持槍威脅,故下令從此禁行機車;又有一說是某政府高官的兒子,因機車車禍身亡,故下令全市禁行。
確切的原因不得而知,總之,仰光從此沒了機車,也造成了仰光交通總是壅塞。
但仰光街頭的喇叭聲,明顯比其他開發中國家少。後來才發現,不只是喇叭聲少,街頭也少見人們大聲喧嘩,若仔細觀察,在人們友善的態度背後,彷彿還存在著一絲壓抑與謹慎。

(圖) 仰光市中心 Mahabandoola 公園,背景是法院。
(這個景彷彿歐洲般,但只有這個地方, only.)
旅行前先讀了本關於近代緬甸的書籍,對於軍政府的白色恐怖控制,多少有點認識。走過仰光街頭,有金碧輝煌的廟宇和具殖民政府建築風格的政府機關,也有殘破不堪的平民社區和越蓋越高的新大樓。路上時常可見中文的招牌,濃濃的華人移民文化不時出現。然而總有種不放鬆的氛圍,不能確定是否為心理作用,還是只是錯覺。
按著地圖來到「書街」,整條巷子擺滿了書籍,大部份都是緬甸文,人們隨意挑選或站或坐。但吸引我的不只是地攤的書,還有兩側的屋宅。還是看的出殖民時期的歐式風格,老舊不堪的建築,斑駁而殘破,陰暗陡峭的樓梯讓人輕易地聯想到屋內的灰暗光線與擺設。書街兩側也有隨處可見的茶店,這街坊耳語的集散地,不知在今日的緬甸,是否還有政府的耳目混雜在茶店呢?
關於仰光的景點,我只要講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一間餐廳,叫Shan Yoe Yar。在這裡有好吃的緬甸食物。整趟旅程後,經歷了路邊小攤與昂貴餐廳,緬甸之旅的開頭與結尾,都來到這裡。最後一天,我們歡迎2016的跨年大餐也選在這裡。
第二件事,中國城。
這是個意料之外的地方,2015跨年夜這天,我們與在北方山中旅行認識的巴塞隆納情侶相約Shan Yoe Yar吃跨年大餐,在緬甸可以使用西班牙文大聊特聊,真是件讓人興奮的事。飯後想找個酒吧喝一杯,便來到中國城。這裡有別於之前對仰光的印象,所有的害羞、拘謹、內斂,在這裡一律看不到!夜裡的中國城這條街,人聲鼎沸,人們恣意地放聲大笑、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女孩們臉上的妝容艷麗,短裙緊身衣隨處可見。這裡竟讓我想起義大利西西里島Palermo夜裡的街頭,人們都坐在路旁喝酒聊天,雖髒亂但沒人在意,音樂大鳴大放,充滿生命力。
第三,大金塔,位於仰光全市最頂的至高點,其他建築依法不得高過它。從住宿的地方我們徒步便可到。在緬甸,進入佛寺要脫鞋表示尊敬,所以整趟旅程只要可以我們都穿夾腳拖。
Shwedagon Paya,稱為大金塔或大金寺,在不少的傳說中記載此塔在2500年前建成的,但與考古學研究有出入,所以至今仍為爭議。無論如何,大金塔見證了緬甸許多個世紀以來的更迭,是不可否認的。透過文獻看的出17世紀葡萄牙探險家的緬甸歷程,與英國19世紀英國對緬甸入侵,還有20世紀緬甸從英國殖民地中獨立,以及21世紀正在進行的緬甸民主化歷程。
大金塔經過無數次的破壞與重建,有多少歷史就在塔底發生,而其中供奉的佛陀遺物,又不知以何種超然的態度來看待這千百年來的浮世變化呢?
大金塔是人民的信仰中心,也是仰光天際線隨處可見的中心點。但令人感到些許可惜的是,在這裡我沒有感受到靈性,或許是我個人問題罷了,只是在這裡,連僧侶都拿著手機對著大金塔拍照,還有些過度著色的神像,都讓人提不起勁。我知道不該比較每趟旅行,因為每個地方的歷史與發展都有差異,只是在這裡,我的思緒不斷飛回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古城,對比著那裡的佛寺中的靜謐與莊嚴。
![]()
(圖) Pickled Tea Hostel 旅社附近的頂樓酒吧 Vista Bar,有非常棒的夜景。
(食物不予置評,可以喝緬甸啤酒就好。)
緬甸旅程結束時,我們回到仰光準備夜裡要搭機,在離開的最後幾小時前,我們選擇回到大金塔,想看看夜裡的佛塔是否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特地選了不一樣的入口,延著階梯向上,夜裡的金塔閃閃發亮,儼然是仰光最閃耀的中心。到了售票處,往裡瞧,人們依然川流不息,與白日人潮相當。
最後,抱著些微的遺憾,沒能跟大金塔有感應,我們轉身離開。
第四,環狀線火車。
2016的第一天,帶著猴子們,搭乘環狀火車逛仰光。搭乘火車是個有趣的體驗,可以看到人們日常的生活樣貌。火車是日本製的舊車,據說日本為彌補二戰時在緬甸的過錯,捐獻了許多資源來。
火車票非常便宜,可以隨意在任何的車站上下車,全程走完約三小時。
剛好迎接即將來到的猴年。
在緬甸,我沒有看到在其他東南亞國家隨處可見的「歐美大叔摟著當地女孩」,對這點,我默默感到慶幸。
走在緬甸街頭,也觀察到許多文化差異。最明顯的感受,便是多數人仍維持著傳統,男人們穿著longyi 籠基,女生與小孩臉上擦著Thanaka。還有,男人之間會手牽手,就如同搭肩一般正常。還有個很有趣的小發現,當人們拿東西給你,或向你拿東西時,很多人會把另一隻手放在前肘內側。聽起來很複雜,但當你注意到的時候其實很簡單。透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小動作,表達尊重與禮貌。
發現這些傳統的這種感覺很好,即便在快速發展的大城市,人們還是習慣擁有傳統習俗。隨著開發中國家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帶動了全球化,金錢進來了,發展開始了,然而文化也跟著隨之逐漸消逝。只能期待,若多年後有幸再訪,這些傳統還能保存在緬甸而不隨著時間而消逝。
![]()
(圖) 仰光街頭隨處可見的柚子,以及臉上塗有 Thanaka的婦女,與身穿longyi的男子。
扛起背包,離開仰光,準備搭乘十二小時的巴士,前往蒲甘(Bagan)。
蒲甘在九世紀到十三世紀時,為蒲甘王國,東南亞第一個古王國。
西元十一到十三世紀間,蒲甘平原上矗立了上萬座寶塔與寺廟。
這裡也是今日緬甸最熱門的旅遊景點。
「蒲甘是不是像是緬甸的吳哥窟?」
「完全不是。」
吳哥窟在叢林間,蒲甘在平原上。
吳哥窟較有大型完整的城市感,蒲甘是無數座獨立的大小廟宇和佛塔,彼此之間獨立存在。
吳哥窟有完善的觀光規畫,蒲甘晚上八點就已經一片寧靜。
想要party?蒲甘不是你該來的地方。
在緬甸旅行,可以選擇國內航班、公路或鐵路。
飛機雖然省時但太貴了不考慮,鐵路無敵慢(下一篇會分享我的鐵路經驗),公路就成了我們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
背包客最常使用的是「Night Bus」,晚上發車早上到,睡在車上旅人還可以省一晚的住宿費。
出乎意料之外的,仰光到蒲甘的這班巴士,超。高。級。不但有超寬敞座椅、個人液晶電視、毛毯、點心盒,還有車掌小姐!完全就是飛機規格!身為一個只要搭上任何交通工具就睡死的人,這裡簡直太棒了!十二個小時的車程,一點都沒想像中難熬呢~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688127
清晨五點多,巴士駛進蒲甘,一陣混亂中,談好計程車,直接帶我們去看日出。
黑夜裡冷颼颼的空氣中,我們戴起頭燈,赤腳攀上一座佛塔。上到塔頂才發現,已經聚集滿滿遊客在等待日出。
黎明前的黑暗總是特別寒,我們站在人群中望向遠方的地平線,等待著那傳說中絕美的蒲甘日出。
左手邊是在一片黑暗中發出金光的佛塔,眼前是各種佛塔的黑影矗立在平原上,本該是神祕充滿靈性的體驗,被一群吵雜的觀光客毀壞殆盡。身後出現一群講英文的遊客,硬是攀到更上一層,並且大聲喧嘩,若是講聽不懂的外語就算了,還講英文讓人一字一句都很難忽略。大笑、尖叫、喧嘩,完全惹毛舟車勞頓十幾個小時,又在寒冷中等待的我們。整個好興致變成讓人大翻白眼,不到七點,我們看到天色亮起,便受不了轉身速速離開。
後來才知道,那天清晨我們連真正的日出都沒看到就走了。
也是後來才發現,那天是待在蒲甘的日子裡唯一最接近日出的一刻。(後來都懶得起床追日出。)
所以,我們完全沒看到著名的蒲甘熱氣球日出,一顆都沒看到。(笑)
不會覺得遺憾?
還真的不會。本以為自己會後悔沒有硬抓著同伴衝日出,意料之外的,我們整趟旅程並沒有因為沒看到日出而遜色。
隨性、恣意、不設框架的旅行能讓人真正放鬆,有時還會遇到更多驚喜。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688127
在蒲甘的住宿,是間義大利人開的青年旅社,充滿各地的外國旅客。緬甸的觀光業還沒有很發達,所以競爭相對很少,而先進入市場的旅社價位相較於鄰近各國也算很高。一房三床,每晚美金八十多。相較於去年到柬埔寨的價錢,緬甸的青年旅社真是出奇的昂貴。Ostello Bello旅社的規模相當大,每天都有安排不同的活動,有日出團、緬甸語教學、Happy Hour,也有團康活動……等等。跟當初在西班牙南部跨年的青年旅社一樣,有著令人熟悉的背包客氛圍。
旅社正對面就是租車的攤位,想起去年在吳哥窟騎腳踏車痠痛的臀部,這次毫不遲疑的就選擇租電動機車。無奈我這輩子可從來沒騎過機車,第一天騎上路還是緊張的要命,只能專心在「騎車」這件事情上,無法與人交談也無法把視線離開前方。還摔了好幾次,多了好多淤青在身上。但到了第三天,已經可以自在上路,邊騎邊看風景,享受馳騁在紅土上的暢快。
在蒲甘,最好玩的絕對不是跟著人群擠到某個有名的廟宇看日出日落,而是騎著E-Bike在不知名的小廟間穿梭,享受探險的刺激感。
某天,一樣的烈日高照,我們迷失在紅土間,剛探訪完一座不知名小廟,竟發現我的E-Bike沒電了。
身處前後都看不到人的小徑中,讓我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此時不遠處的草堆中出現人影晃動,仔細一看是位農婦,她看到停在一旁的車,以及我一臉慌張,便走過來。一陣比手劃腳跟雞同鴨講後,發現農婦阿姨完全不會講英文,也沒有手機。感覺得到農婦阿姨想幫忙,卻也無可奈何。
「只好用推的了。」我們決定推車步行到最近的廟宇尋求協助 (最近的也看起來超遠……)
此時,後方出現兩位緬甸男子。農婦阿姨立刻呼喊他們來幫忙,熱心地解釋我們遭遇的困境,男子也很好心的拿出手機借我們,阿姨幫忙打電話給車行老闆,透過電話操作修好了車。
我們掛上最真誠的笑容感謝他們的幫助,他們也回報以溫暖的笑容。
沒有要求回報,沒有遲疑,人與人之間跨語言的關心。對於我,這樣一個簡單的遭遇,卻是勝過那些日出日落太多。
蒲甘最有名的是絕美的日出與日落,以及乘坐熱氣球。
慵懶的旅人如我們,最後只完成了「日落」這一項,還連看了三天。
這天我們騎到最遠的 Nyaung U 吃晚餐,餐廳高朋滿座,這裡的中西式料理看起來都令人食指大動。旅人們興奮的談論著一天的趣事,熱鬧開心的氣氛充滿整個空間。
忽然間,趴,停電了。
大家驚呼一聲後,紛紛拿起手機打光,繼續笑著吃著。跳電在緬甸很常見,觀光勝地與大城市也不例外。事實上,在較偏遠的地區,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電力供應。在旅行的同時,常會不小心把得到的東西視為理所當然,而忘記在這個國家的很多地方,還沒有現代化設備,沒有自來水跟穩定供電,也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因為世界對緬甸軍政府的經濟制裁,被孤立了四十年後,今日緬甸的基礎建設與金融體系還相當落後,更不用提民生水平。
晚餐後,我們倚著月色騎車回旅社,夜風挾著寒氣鑽入我們的裙下,從Nyaung U 騎回New Bagan路途不算近, 除了偶爾的路燈,大部分由微弱的車燈照亮眼前的路,路上幾乎無車無人,我們一路把油門催到底 (最快就是大約20km),享受著馳騁的暢快。
忽然,前方的L車速突然放慢,接著慢慢滑至路邊。
「ㄜ……我的車沒電了。」L轉身對我喊著,我馬上回頭找另一個夥伴。
「啊人咧?!」我們馬上發現後方居然完全沒有J的身影。
回頭一片黑暗,我們大喊J的名子,毫無聲響,頓時一陣緊張。
「J的車也沒電了吧,不知道在多後面喔……」我們把車停在路邊,戴起頭燈趕緊徒步往回找。
果不其然,J的車更早沒電,而他在後方扯破喉嚨喊我的名,我卻完全沒反應一溜煙就騎走了。
好險再度受到眷顧,剛好我們困在一座寺廟旁邊,而廟內正在晚間禱告,旁邊的市集也還有些沒關門,我們很快就找到好心人的幫助,撥電話回車行求救。這次是一對服飾店的店員。
站在路邊等待救援的同時,我們笑著揶揄彼此,嬉鬧聲在冷冷的空氣中顯得特別暢快。
旅伴真是太重要了。好的旅伴會讓一切都變的美好。即使是迷路、沒電、難吃的食物,所有的不知所措都可以轉化成笑點,揮揮手一笑置之。
在蒲甘, 我們沒有帶單眼相機,沒有看到讓人下巴掉下來的絕世美景、沒有精采絕倫的冒險故事。
但我們確確實實的盡情大笑、自由自在的探索,在路途中可以有好朋友相伴,真的就夠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突然想念起,那趟你定義為青春的旅行,那幾個跟你做盡一切蠢事的夥伴,或當時那個無憂無慮的自己……
待續 走一趟緬甸(下)
原文刊載
【輕熟女人類誌】走一趟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