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ino de Santiago,通往聖地牙哥的路,泛指延伸至西班牙西北部城市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路線,天主教自中古世紀以來的三大熱門朝聖地除了耶路撒冷、羅馬,就是聖地牙哥了。自從耶穌門徒聖雅各的遺骨被發現並存放在此後,信徒便相繼前來朝聖以見證奇蹟,古代朝聖者會以步行、騎馬或驢子方式完成,現今的朝聖者則是多以步行或腳踏車來完成。
上圖:2017年的大教堂,正門整修面積又更大了
在這條路上每天都會遇到不同國籍、不同背景的朝聖者,每個人踏上這條旅程的原因都不相同。現今踏上這條路的朝聖者並非只有天主教、基督教的信徒,有許多人是在忙碌的工商業社會找尋喘口氣的機會,透過體力上的勞動磨練意志,或是遇到人生的瓶頸在這條路上尋找心靈啓發,藉由長時間的行走與自己和大地對話。又或者只是純粹健行,朝聖之路會經過山地、古鎮、田園、大城市、工業區,只要沿著黃色箭頭往前,不需怕迷路,沿途小鎮有商店可休息補給,在幾部電影和書籍的推波助瀾下,這樣的旅行模式越來越熱門,可說是一條「潮」聖之路。
上圖:Porto美麗的城市街景
上圖:步行時巧遇正在塗補黃色箭頭的工作人員,感謝你們為朝聖者指引方向
2016年8月,我走了朝聖路線最熱門、設備資源最完善的法國之路(心得在
這),而2017年的10月底,我踏上了朝思暮想的第二次朝聖之旅,這次走葡萄牙之路,因時間不夠沒有從里斯本出發,多數朝聖者會從波多Porto開始,全長大約245公里,有中央路線或是海岸線可以選擇。
如果說法國之路是一個磅礡大作,讓朝聖者用一個月的時間洗滌心靈、思考人生,那這兩百多公里的葡萄牙之路就是個清新小品,沒有特別困難的路段、沒有惹哭朝聖者的特別時刻,每天都安穩的走在葡萄牙的鄉間小路,看看小貓小狗,停在某個悠閒的小鎮放鬆休息,不知不覺,聖地牙哥就到了。
上圖:步行的某天看到二樓的狗狗用阿北的方式坐著看樓下
以下為途中的記事,放上來與朝聖者、或對朝聖之路有興趣的朋友互相交流。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不同之處
葡萄牙之路的旺季主要在七八月,據說夏季走的人很多但是公立庇護所床位很有限,所以大家要為了住處拼命趕路,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一旦過了旺季,整個山林變得清閒起來,從Porto出發的葡萄牙之路有幾個方向可以選擇,一是沿著海岸線往北的CostalRoute,另外較多人走的是Central Route,還有資訊不多的Braga way。Braga跟中央路線的城市Barcelos、Ponte de Lima呈三角形,所以有些人會繞路過去看看順便參觀Braga有名的山上仁慈耶穌朝聖所Bom Jesus do Monte。
路上對朝聖者說的招呼或祝福語,西文的Buen Camino,葡萄牙文則是Bom Caminho。葡萄牙境內城鎮間距跟法國之路比起來較長,路途多是農田、森林、小鎮,所以備好水、乾糧等簡單補給是很重要的,不過經過的小鎮幾乎還是有可以坐下來歇腳的Bar兼雜貨店,喝咖啡、上廁所的問題不難解決。
上圖:路途上多是農田、小鎮、森林景色
我個人認這兩國為走起來最大的差異在於「路面」,葡萄牙的路是用切成一塊塊的方形石頭鋪成,每個石頭上有細微弧度並非平整面、石塊間會有些縫隙,剛上路尚未習慣背包重量、長時間行走,走一整天下來腳底板容易不舒服,甚至害怕足底筋膜炎發作。所以適當休息、適當行走距離、和適當的登山鞋在這裡非常重要。後來我問到葡萄牙朝聖者石頭路面這件事時,他告訴我葡萄牙很多地方都用這種方式鋪路,下雨時水分可以保留在石頭間的縫隙,夏天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熱。
上圖:葡萄牙境內多是石頭切割鋪成的路面,剛上路時有點吃不消
我原本以為葡萄牙境內的Ponte de Lima、Barcelos這些大城市會跟當初走到Burgos、Leon的感覺一樣,眼花撩亂、生氣勃勃,到了當地下午時間還看到很多人在路邊喝咖啡,一到晚上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發現路上的人真是稀少到超乎想像。後來我就問了葡萄牙朝聖者Garrido,他說葡萄牙的居民喜歡白天在外面用餐,但晚上會和家人一起在家吃飯,10月這個時間朝聖者不多,所以路上可能真的沒什麼人。
上圖:經過Ponte de Lima大橋前的路,清晨出發陽光照著微黃的樹葉,風景非常美麗
另外,葡西的國境以一條大河為分界,因此當從Valença出發走完一座橋到達Tui就跨國來到西班牙的時候,太過輕鬆容易了感覺很奇妙,畢竟在法國之路上,要跨法西邊境還要先走個庇里牛斯山啊!
上圖:從葡萄牙跨國去西班牙囉
學到新的山林知識
在這趟路上我認識的葡萄牙朝聖者Garrido,他在這之前已經走過好幾次葡萄牙之路,我遇到他的那天他只是來走個週末健身而已,於是我就問他秋初時加里西亞山區、葡萄牙境內發生的森林火災,Garrido指著森林裡一排細細長長的桉樹,說這種從澳洲引進的外來樹種生長速度比較快,一開始被引進用來林業、紙業,一方面商業公司大量種植、另一方面桉樹生存能力太強,排擠了葡萄牙的原生樹種的土壤養分和生長空間。而桉樹本身又乾燥易燃,所以在6月和10月葡萄牙山區都發生過非常嚴重的森林大火被認為主因與錯誤的林業政策有關,而西班牙加利西亞、美國加州山區都在10月初時也發生過火災。後來回家我查了一下才發現有關桉樹(俗稱尤加利樹)的在森林生態界的風評真的就如Garrido說的那樣呢。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0140401
上圖:細細長長的桉樹雖具有高經濟價值,卻也造成森林生態危機
上圖:葡萄牙之路的活指南Garrido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我在葡萄牙之路上遇到的朝聖者,有許多人都走過不只一次,有一天和一對美國、丹麥的中年伴侶一起吃飯,他們提到過去某年他們在法國之路認識彼此,往後每年選一條路線一起走,我們聊起工作、家人、旅遊、身體和心靈的健康,總覺得每次走路的過程中都在反思,在上路之前都會想很多,抱持著患得患失的心情一股腦地打包一些旅程中不會用到的東西,想到得到某些回饋或收獲、某些心境變化,甚至想要一勞永逸地獲得茅塞頓開的新生活,但和這對伴侶聊完天後,那晚我突然覺得,生活不用想得這麼複雜,健康幸福的人生,一切的來源皆來自「動得了、吃得下、睡得著」,當一個朝聖者就是可以體現這種幸福的最佳寫照:身體健康能夠自由行走於田園美景、古跡城鎮之間,晚餐找個餐廳好好吃上一頓飯、享受美酒,或是與三五好友買食材一起下廚,晚上再帶著勞動過後的身體香甜入睡,隔天醒來又是美好的一天。在一次與台灣朝聖者的聚會中,我們曾討論到,每走完一次朝聖之路,仿佛新陳代謝一般,把固執老舊的思想排出體外,充滿電為未來繼續努力,這就是為什麼走過這條路的人會上癮,隨時想著要再回到路上的原因,
朝聖之路似乎有種魔力,讓人在迷霧中可以撥雲見日看到生活中最簡單卻最重要的事物。
上圖:丹麥與美國朝聖者搭擋,一頓晚餐和他們的對話讓我感受到人生簡單的幸福和正面的能量
心靈為何離不開聖地牙哥
抵達聖地牙哥以後,我在這個城市待了兩天,每次經過大教堂前我就會坐在廣場的地上,望著教堂發呆。在這裡你可以看見剛抵達的朝聖者放鬆地躺下、人數眾多的旅遊團東觀西望拍照或從高級的國營旅館魚貫走出,甚至你在城市漫步的這幾天,隨處都可遇見這段旅程中曾經跟你走過一段路、或打過一聲招呼的朋友。聖地牙哥到底有什麼魔力吸引這麼多不同國籍、不同背景的人遠道而來?甚至走一次不夠,可以走好幾次呢?
上圖:Botafumeiro是聖地牙哥教堂擺動懸吊香爐的儀式,只有特定日期或場合才會舉行,由8個人舉起香爐並在空中擺盪進行
第一次走朝聖之路,想要藉由一個月的行走思考未來生活的方向,一個月過後懵懵懂懂地離開聖地牙哥返回我極想逃避的生活,內心非常空虛。
上圖:第一次走完法國之路的遺憾就是沒看到這個儀式,有幸在第二次走完時遇到
第二次的朝聖之路,就是想要純粹的走路、聽音樂、發發呆,沒有期望一定要在旅途中帶回什麼。
後來我逐漸地體會,我出發前對這條路的想像是走完必定滿載而歸,因此忍不住拼命的塞東西,認識新朋友、聽別人的故事、拍一堆照片,試圖紀錄路上每個無聊的瞬間,但第二次上路時反而想要做一件事:
掏空自己。後來我在這條路上還是認識了傳授知識、旅遊資訊的好友,但更多時間我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我也還是寫日記記錄當天的行走心得,但就是沒有第一次朝聖的那種莫名的傷感,或是硬要得到什麼每日人生啓發而起筆。這樣的朝聖生活,倒也過得十分愜意。無論是哪種心境模式我都喜歡,也非常值得體驗。
上圖:步行至Tui時,小鎮的朝聖者形象
但不管如何,兩次朝聖之旅結束最痛苦的事情對我而言就是要離開聖地牙哥。我常常說朝聖者的世界是另一個舒適圈,當離開了這個圈子後,外面的世界有如洪水猛獸再次衝擊著朝聖者的心靈。的確,他們沒有義務要對我慈眉善目,他們也不必要對我禮讓或熱心與我分享他們擁有的東西,回到城市以後我不利他,他又何必要利我呢?(本段為回程班機上,因為想換好一點的位子,但搶輸中國大媽的心理衝擊下,悟出回歸都市經濟體制下的焦慮與擔憂


。)
上圖:聖地牙哥大教堂前不管是什麼時刻,都有在這裡休息駐足的朝聖者
朝聖之旅,是最安穩舒適的流浪。儘管每天都抵達不同的城鎮,但總有一張床、一個能沖澡的休息處,和每天固定見到面的夥伴。當朝聖者習慣了紀律式的行走距離後,或許就不會再感受肉體上的苦痛,只剩下心靈的磨練和自我的對話,進而達到身心靈的平衡。
上圖:Mos小鎮公立庇護所一角
上圖:樸實的小店櫥窗也是另外一種朝聖風景
這次我依舊沒有走去Finisterre,也沒有去領證書,因為我總覺得我的朝聖之旅尚未走到盡頭。我相信過沒多久我就會厭倦生活再次地踏上旅程。或許有那麼一天,我能夠頭也不回的離開聖地牙哥沒有留戀,朝聖之旅才算是真正結束。
上圖:清晨聖地牙哥城市一角
每次的朝聖之旅都是新的體驗
第二次上路前,望著事前每日計劃的距離:24公里、33公里、27公里,那都只是個虛幻的數字。走過一次朝聖路,或許你會知道自己一小時可以走五公里,可以承受背包多少的重量,但是不同的城市路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路面,都是沒有體驗過就難以計算的變數,這一切仿佛上天在告訴我:
忘記過去那些限制你的成見和印象,才能得到一趟嶄新的旅程或自己。
我在路上遇到一個女生,她走法國之路走到一半改走北方之路,抵達聖地牙哥後再走去Finnisterre,結束後再搭車從Porto出發從葡萄牙走回聖地牙哥,一趟旅程中連續三次以聖地牙哥為終點。或許是因為有著語言隔閡,我總覺得她說話帶著點老生常談的傲氣,告訴其他朝聖者你應該怎麼做、如果今天的路線你覺得困難,那麼北方之路你會覺得更難。對我而言,就算是第二次踏上相同路線,我也會把他當做因時空、季節、人群不同的全新體驗,畢竟Camino de Santiago,不是只有挑戰走路、走山路而已。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0140401
上圖:聖地牙哥巴士站其中一間女厠門上的塗鴉,這句話很有意思:Fill your life with experiences not things. Have stories to tell not stuff to show. 用你的經驗填滿生命而非用瑣事、讓自己擁有故事而不是只是某種物質。
朝聖之路像是一條生命之路,有起點有終點,每個人的過程、步伐、路線、距離長短都不盡相同,路上的人們也各有不同的人生故事,就算是走同一條路線的人群,每個人的內心感受也都不盡相同,蘊含著各種人生哲理和故事,就是這條路最充滿魅力的地方,不是嗎?
若想看更多葡萄牙之路的照片或心得,歡迎來參觀
旅途三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