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過我會因為了一個人,而想跑去她的國家觀光,而那個人居然還是個緬甸的政治人物。
所以即使是在網路上看到有些人的人評論就是兩扇鐵門而已,沒甚麼特別。但我仍懷著朝聖地精神,將翁山蘇姬的住所,列入是此次仰光的行程之一。
參訪完Shwedagon大金塔後,我決定從這步行4公里,到位於仰光北部茵雅湖畔---翁山蘇姬的住所,而這裡也是她被緬甸軍政府軟禁的地方。
2007年9月爆發仰光的一場由僧侶為主角的大規模遊行,身著暗紅色袈裟的僧侶群聚在仰光的街頭,以仰光大金塔為中心,揮舞著佛教的旗織,開始上街頭抗議。
開始的起因是因為政府隨意取消了汽油補貼,讓當時汽油的價格隨即大幅上漲。而這最後的一根稻草,終於壓倒了原本就已經非常困苦的緬甸窮人。因此,一些城市的街頭開始出現一些抗議,而有一些僧侶也參加這些抗議活動,但因為軍政府的驅散舉動,連帶也造成僧侶被攻擊,甚至失蹤。就這樣,又群聚了更多的僧侶上街頭要求政府為攻擊僧侶的舉動道歉。
1988年,帶頭在仰光街頭的群聚抗議的是緬甸的學生,但20年後,領導上街頭的居然是對一切應保持泰然處之的僧侶,緬甸軍政府的恣意妄為已經超越了佛家思想中對外在痛苦的忍耐極限。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149535
2007年這場的以僧侶為主角的大規模的抗議,對軍隊來說也是一個矛盾,因為深信上座部佛教的緬甸人民對僧侶是很敬重的,和其他上座部佛教國家相同,緬甸的和尚會也在早上沿街托缽化緣,而民眾則跪在街邊,將米飯恭敬的放入僧人的缽中。但僧侶為了向軍政府抗議,再經過軍人和其眷屬的時候,就會將缽反蓋著。在上座部佛教的習慣中,不能得到和尚的祝福,是一項懲罰。
2007年這場抗議中的一個高潮是大批的僧侶步行到了翁山蘇姬的住所,群聚在門口,而翁山蘇姬隔著深鎖的大門現身,向僧侶致意。這一幕也是電影The lady的最後一幕。
仰光的計程車資很便宜,從大金塔向翁山蘇姬的房子也許只要2~3美金就可以抵達,但我不想要搭乘計程車,我決定一個人從大金塔沿著大道Kokine Road走到翁山蘇姬的住所,雖然我不知道當年仰光的僧侶們是不是也循著同樣一條路來到這裡,但我想要採取和當年他們一樣的方式,步行去翁山蘇姬的住所致敬。
走了1個多小時,我終於抵達了位於仰光大學路54號的翁山蘇姬的住所,目前並不對外開放,深鎖的兩道鐵門讓人看不到裡面的建築物,大門的上面掛了一張黑白的肖像,那是翁山蘇姬的父親-翁山。翁山之於緬甸,就好比孫文之於中國。民族英雄翁山,從殖民者大英帝國的手中,將緬甸推上了獨立之路,但這位愛國者才在正要施展他的抱負時,就被政敵暗殺,享年32歲。而當時,翁山蘇姬只有2歲。
很矛盾的是翁山建立了緬甸的軍隊,但是反過頭來,民族英雄翁山的女兒到最後卻變成軍隊的眼中釘。
翁山蘇姬的住所牆外是整齊布置有序的綠色植物,而五支全國民主聯盟的紅色黨旗就在牆內,旗上黃色的孔雀隨著風擺動著。如今一切顯得是如此雲淡風輕,讓人不敢相信這就是那個曾受全球媒體矚目的房子,我甚至向屋外旁邊的街道打掃的長者詢問:「這是翁山蘇姬的房子?」老人點點頭。
對我而言,來到仰光的大學路54號,象徵的意義大過於觀光的意義,我想起了另一個遊客的話: 「我對翁山蘇姬非常景仰,崇拜她很久了,所以很高興能親自來看到這些。」
也因為如此,對我們這些對翁山蘇姬深感崇敬的旅客而言,這裡並不只是簡單的兩扇鐵門而已。
翁山蘇姬曾這樣說過:「我們不贊成遊客以參加團體旅遊的方式來到緬甸,但我們鼓勵遊客自己來緬甸,外國遊客的到來可以幫助世人了解緬甸的一切,並幫助緬甸人改善他們的生活,但團體旅遊的效益,通常只會集中落入軍政府的口袋。」
而至於是否要去緬甸旅行,就由你自行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