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旅行團的羅馬重點行程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除萬神殿外,能入內參觀,還花了最多時間介紹。從許願池、萬神殿、帝國廣場大道、競技場、西班牙廣場到聖彼得大教堂一天內完成,真的太強了,現在的我實在無法承受。
初到聖彼得大教堂,一定要拍個全景照。這張照片角度還好,雖然沒能收納教堂全景,該拍的差不多都有觸及到。

10年後的這張全景照好多了,差不多5分之4,只剩左邊5分之1沒能入鏡。這是星期天拍的照片,廣場架著三個螢幕,準備直播教宗主持的主日彌撒。
每個旅行團應該都會介紹到教宗的起居室和書房,這也是重要拍攝景點。書房窗台在3樓右手邊第2個窗口,剛好在她的頭右側,這個角度選的好,除了無法避掉的遊客,也算完美了。

這張是第2次的平常日時間拍的照片,角度有點仰角,迴廊的面積加大,這樣的教宗居所似乎受到保護,更具威嚴模樣。
當年最特別的經驗是從「聖門」進入教堂。從前是百年開一次聖門,後來是25年開一次聖門,我們是千禧年到義大利,躬逢其盛,運氣好啊!

10年後,我們只能旁邊的「聖事之門」進入。「聖門」在照片的右手邊,從現在算起,還要2年才會開啟。25年1次,人生有多少個25年?「時間」沒有人贏的了,真令人畏懼啊!
到了聖彼得大教堂當然要找聖彼得雕像,光亮的右腳掌是信徒的崇敬舉動所致,循著這點發現其位置便不難。

10年後我們拍了中景、遠景好幾張照片,我選擇這張正面照作為代表作。從這個角度來看,聖彼得的目光似乎看向天堂,宗教的意味更濃,更具有帶來希望的正面力量。醒目的燈光有林布蘭式的氛圍,偏向柔和與神秘,我比較喜歡這樣的宗教感覺。
教堂內最著名的藝術作品絕對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殤像」,縱使沒有好角度也得拍照留念。這是米開朗基羅23歲的作品,也是唯一簽名的作品。從這兩點來看,成為名作實屬必然。
![]()
我喜歡這張10年後拍的遠景照,除了角度有點傾斜還不夠完美。我覺得這樣的場景、燈光圍繞下,「聖殤像」有如一場淨化與昇華的神蹟顯現,耶穌與瑪利亞平靜面對他們的使命,堅信的接受上帝的安排,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應該都有一點點的感動吧!
我們在這個禮拜堂發現拉斐爾的畫作「主顯聖容」。這是拉斐爾的最後作品,有如米開朗基羅的力量與肌理展現,又似影響到卡拉瓦喬的光影呈現。和拉斐爾的其他作品相較,的確大不相同。假如拉斐爾能活更久,應該會有更多創新的作品。這和舒伯特一樣,英年早逝,沒來得及學會更深的音樂技能,讓更多的偉大作品留給世人。可惜!天妒英才,為何總是如此?
![]()
10年後我們在梵諦岡博物館看到了這幅畫。到底哪幅才是真跡?還是從小禮拜堂移到博物館?還是其他不知道的緣故?目前可以確定的是:真跡在梵蒂岡博物館。雖然真跡在博物館典藏,我還是喜歡在禮拜堂的氣氛。畢竟創作動機與目的在此,教堂才是最適宜的居所。不過,博物館或美術館較具維護功能,為了延續畫作的生命,移駕美術館才是正確之路。
當初領隊強調聖彼得大教堂是最大教堂,可以從地面的標誌知道各個重要教堂的大小。我們在此拍下它的證明地磚。
![]()
10年後,不知道為何忘了再拍一次。只拍了特寫照,沒有位置,也無人在旁,沒什麼參考價值。底下這張照片中間木板圍起來的地磚,可以看到部分重要教堂的長度位置。沒辦法走進去拍攝,角度不好,不看也罷。
為什麼沒有大型管風琴呢?我們只找到兩架小型管風琴。管風琴拍攝是我們的重點功課,不論大小,都得留下紀錄。
第1次到教堂內,應該是陰天所致,沒有自然光流洩的神蹟式畫面。第2次來到教堂,天起好,陽光足,光線從圓頂而下,頗有聖靈充滿的感受,讓人忍不住想要多拍幾張。
記得我們也沒在教堂內逛太久,畢竟還要登上圓頂。入口處就是人多,途中的長坡道、窄樓梯和斜面道更特別,頗像迷宮,又似歷險。
![]()
看照片似乎地面是平的,可是我又扶著牆壁往前走,可見路面應該是傾斜才對。有點忘了,時間也久了,看照片未必記得真相為何。
登上圓頂的觀景台,鳥瞰風光自然精彩。第1張是教堂與廣場。
![]()
第2張可以看到羅馬大部分景,11點鐘方向是競技場。
![]()
拍張個人證,慶祝登頂成功。
![]()
她越來越不愛拍登頂照,手握住欄杆不為什麼,純粹擔心害怕而已。
回到人間,我們從教堂門口拍向廣場,中間有埃及方尖碑,兩側有噴水池,這是《天使與魔鬼》的場景之一。本來有計畫要近拍,不知道為什麼忘了。自助旅行反而想做的更多,也因為多了便會記不住,真是賞腦筋。
原文載於: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0485532
這是迴廊中心點的位置,神奇的視覺效果在此展開,沒來拍上一張照片怎麼可以。不少旅遊景點都會提供最佳拍攝位置,大大解決遊客拍照的選景困擾。雖然照片最後都差不多,反正人才是主角,一樣景不一樣人,照片的意義自然不一樣。
最後兩張是星期天再次來到大教堂拍的照片。除了我們,還有不少人到此觀看直播的主日彌撒。教宗雖在夏宮,藉由現代科技,讓更多人同步獲得祝福,真好!
我發現,我們拍攝大教堂的照片還真不少,一一呈現篇幅必然過長。我只選擇比較特別或重大意義的照片,紀錄每個景點的旅遊經驗。這是我的寫作目標,希望能盡量做到。其實,第2次到大教堂已是下午,整個上午過中午都待在梵諦岡博物館。因此,下篇將會是我們的梵蒂岡博物館遊記,一個排隊排到天荒地老也要進去一探的藝術寶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