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聖馬可斯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Marcos)附近的一個朝聖者雕像,很有意景。而這座修道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紀,由阿方索七世的姐姐 Infanta Sancha Raimúndez 捐款興建,最初為聖地亞哥騎士團的修道院,供朝聖者和窮人休息及住宿之用,在16世紀,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多(Fernando el Catolico)再次捐款重建,成為今天看到的哥特式-普拉特式風格的建築物,修道院在後期改為關押政治犯的監獄,亦曾用作高中、獸醫學校、參謀部、騎兵營和傳教所等等,如今則成為西班牙的國營飯店,叫萊昂旅館(Parador de León),是一間五星級酒店,同是亦包括一座教堂(La Iglesia de San Marcos)和考古博物館(El Museo de San Marcos)。整座建築外牆長約100米,所以不管怎麼拍,我始終拍不到一整座建築。
El Paso Honroso 是中世紀的一項馬術長矛錦標賽,唐·蘇埃羅(Don Suero)愛上了一位名叫多娜(Doña Leonor de Tobar)的女士,但可惜這只是他的單戀,這位15世紀的騎士自稱是愛的囚徒,每週四都會在他的脖子上戴上鐵衣領,以示他被對這位女士的愛所奴役。
為了贏得自己所愛的女士和卡斯蒂利亞國王胡安二世(King Juan II)的欽佩,以及使自己擺脫愛情的枷鎖,他決定以古老的騎士風格進行一場令人驚訝的比賽(中世紀騎在馬背上使用長矛進行戰鬥的比賽)。在1434年1月的一次會議上,Don Suero 向國王提出,他將在這座橋上擊敗出現在該橋上的所有騎士,並折斷300支長矛,只有當他做到了之後他才會把鐵領拿下。
國王批准了他的要求。邀請了王國中最好的騎士們穿越 Hospital de Órbigo,許多騎士都紛紛從各個地方前來參賽,包括德國,意大利,葡萄牙,尤其是來自阿拉貢王國。事實上,在賽事期間,所有經過橋的騎士都需參加比賽,拒絕參賽的騎士需要放下手套以表怯懦。比賽於1434年7月10日開始,持續了一個月,直到了同年8月9日,即 Don Suero 受傷的那一天結束。
在此期間 Don Suero 和他的9名騎士擊敗了68名騎士,僅殺死了一名,並成功折斷了近200支長矛。參加比賽的男子認為這足夠了,在儀式上,從 Don Suero 的脖子上卸下了鐵領。在比賽結束後,Don Suero 和所有參賽者都前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朝聖,將他們戰鬥的武器獻給使徒 St. James。
▲ 教堂其中一個頂峰上有一個風向標,稱為 Pedro或 Pero Mato,這個風向標是一個穿著馬拉加托(maragato)服裝的人物。
關於這個角色有幾個傳說:
其中一個傳說說他是9世紀克拉維霍戰役(Battle of Clavijo)的旗手,耶穌的使徒聖雅各·馬塔莫羅斯(Santiago / Saint James)突然出現在戰役中,並帶領人數眾多的基督教軍隊擊敗穆斯林。(那場戰役並不存在,但數個世紀以來皆被人們採信,並且成為一個關於基督徒驅逐穆斯林的知名西班牙傳說議題);
蓬費拉達(Ponferrada)自凱爾特人時代起就存在,並在羅馬占領時期因為 El Bierzo 地區的金礦而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繁榮。在中世紀,它以當時的教堂的名字命名為 Puebla de San Pedro,並成為朝聖之路沿岸的主要停靠站。然而,要到達河對岸的村莊絕非易事,因此在11世紀末,阿斯託加主教 Obispo Osmudo 下令建造一座鐵橋,以便利朝聖者穿越錫爾河(Río Sil)。在橋樑附近,幾批人開始定居,幾個世紀後發展成為蓬費拉達(Ponferrada)鎮。Pon-Ferrata,拉丁文的意思的「鐵橋」,城鎮的名字就是這樣誕生的。
蓬費拉達是 El Bierzo 地區的首府,於1908年9月4日從阿方索十三世國王手中獲得了「城市」稱號,目前是萊昂省第二大人口的直轄市。
這裡最特別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聖殿騎士城堡(Castillo de los Templarios)。聖殿騎士團在12世紀開始在該地區定居,國王阿方索九世將蓬費拉達鎮交給騎士,他們的任務是保護朝聖之路上的朝聖者免受穆斯林的襲擊。騎士們開始在羅馬堡壘的遺跡上建造了一座聖殿騎士城堡,並於1282年完成。
在接下來的300年裡,這座城堡在西班牙貴族的爭奪中屢屢易手和擴建。在中世紀期間,它是西班牙最大的堡壘之一。1486年,這座城堡被王室接管,後來賣給了一個侯爵(Marquis of Villafranca),直到19世紀,城堡由政府接管。目前的城堡在15和16世紀進行了擴建,並在19和20世紀進行了進一步的改建。
城堡的入口兩側是兩座塔,由半圓形的拱門相連,左邊的 Caracoles 塔標有取自聖經詩篇的銘文,上面寫著"Nisi Dominus custodierit civitatem frustra vigilat qui custodit eam"(如果主不保護城市,守衛城市的人將是徒勞的)。城堡的入場費為4歐元。
在外面其實也可以看到這個城鎮的景觀。
位於 Plaza Virgen de la Encina 的教堂 Basílica de la Virgen de la Encina,始建於1573年,直到17世紀後期才完成,裡面有聖母(La Virgen de la Encina)的雕像,教堂因此而得名,該聖母是 Ponferrada 和 El Bierzo 地區的守護神。而這座教堂是整個El Bierzo地區中最重要的教堂。
傳說在五世紀中葉,主教 Santo Toribio de Liébana 參觀了耶路撒冷,並帶來了許多文物,其中包括聖母瑪利亞的雕像。該雕像在阿斯託加(Astorga)停留了數年,但在與摩爾人的戰爭中,這些文物被藏在各個地方,以避免被異教徒掠奪。在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期間,許多文物都被回收了,但聖母雕像卻消失了多個世紀。
1178年,聖殿騎士團來到蓬費拉達,建造了他們的城堡。某天,負責在附近森林砍伐樹木的人看到了森林發出明亮的光。他朝著光的方向走去,當他到達光的位置時,他看到光來自橡樹樹幹的開口。經過仔細檢查,他發現橡樹裡面是聖母像,它在很多年前就消失了。他將其帶回城堡,人們建造了一座教堂供奉這尊聖母像,從那時起,該聖母就以那棵橡樹的暱稱命名。被稱為 la Virgen de la Encina(萊恩西納聖母)或 Virgin of the Holm Oak(橡樹的聖母)。而當前的教堂是為取代陳舊而狹小的原始教堂而建的。
廣場上放置了一座雕像,描繪一個手握著劍的聖殿騎士在一棵橡樹裡發現聖母像。教堂的大門上也有 Virgen de la Encina 的雕像。
比耶爾索自由鎮(Villafranca del Bierzo)是韓國綜藝節目《西班牙寄宿》的拍攝地。激發我來朝聖之路的其中一個主因就是因為來之前正在播放這個節目,而偏偏我又看到了!!!於是突然就決定買機票,一週時間就一個人坐上了飛機,沒頭沒腦的開始了這趟瘋狂的旅程了,然後第一天開始就後悔莫及,但又一天一天地堅持下來,到我已經忘記要到這個拍攝地慢慢逛一下時,它突然就出現了!!!我為什麼不能早點發現呢?也許這就是有緣無份吧,我都已經把背包寄到原定的目的地了,唯有到那間庇護所門外看看好了,其實這個小鎮真的很值得留下來慢慢逛,可惜要趕路不能夠慢慢把鎮上的所有地方逛完......
我一直都知道拍攝的地點,只是一直沒有在留意實際上在那裡,沒想到快到尾段才經過這個地方,還要到經過才突然發現:咦?這不是那套綜藝的拍攝地點嗎?這真的太突然了!我都已經忘記了我曾經在 google map 上標記過這個地方,在來之前說經過一定要好好重溫一下節目裡的地方,找找看那間庇護所...... 來到後在 google map 上每天新增的標記太多了,密密麻麻地遍佈整段路,於是完全把這件事忘掉了,沒想到這天會突然出現在眼前。
這座教堂/修道院的建造始於1620年,當時是耶穌會的學院,1822年成為省議會的總部,後來變成一所學校,目前這裡是教堂和自然與人種學博物館,另外還有一部分是一間旅館,San Nicolas el Real,這應該就是《西班牙寄宿》的拍攝地了,但地圖上顯示修道院內有兩間庇護所,所以如果要看到真正的拍攝地,就要繞到修道院的後方,在地圖上會找到一間叫「구 스페인하숙」的庇護所。
聽說即使到了開放時間,庇護所內還是只會供當天入住的朝聖者進入,因為節目播出後太多人來參觀了。可惜我今天不住這裡,離開門時間也還有一大段距離,所以找來了庇護所的照片跟節目的片段比對了一下,肯定就是這裡了!大門的門牌由韓文變回了西班牙文,看看門牌跟背景,就知道 "San Nicolas el Real" 即是韓文註明的那間庇護所了。裡面的佈置還是很類似。
這個小鎮被認為是11世紀初期由克呂尼教團(Cluny order)的法國僧侶創立的。在1070年,他們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名為 El Monasterio de Santa Maria de Cluniaco 的修道院,以滿足通過這裡的朝聖者的需求。由於僧侶是法國人,他們和選擇留在這裡的法國朝聖者給村莊命名為 "Villa francorum"(法國小鎮),後來變為西班牙版的 "Villafranca",由於在朝聖之路沿線有多個法國村莊/小鎮,名為 Villafranca,因此該小鎮被加上地區名,最終稱為 "Villafranca del Bierzo"。
在小鎮的入口有一座十二世紀的羅馬式教堂 Iglesia de Santiago,原來這是一座可獲特赦免罪的教堂。來走朝聖之路的朝聖者大部分都知道到達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主教堂可以獲得赦免一半的罪,而大赦年罪過則完全被赦免,但原來在聖年到這座教堂也可以獲得同樣的待遇。
在12世紀,阿斯託加(Astorga)的主教獲得了羅馬教皇的教宗詔書(Papal bull),在這裡建立了一座教堂(Iglesia de Santiago),教堂被賦予向朝聖者赦免的特權,朝聖者如因疾病或受傷等特殊原因而無法繼續前往聖地亞哥,通過這座教堂的寬恕之門(Puerta del Perdón),便可以獲得同樣的赦免。所以這個小鎮本身就是某些朝聖者的目的地,可能是因為這樣,這裡曾經有多達8間修道院和6間朝聖醫院。
北入口是朝聖者可以獲得赦免的寬恕之門(Puerta del Perdón)。
這扇門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22年,當時教皇授予了這一特權,並宣布中世紀由於疾病或受傷而無法繼續前往聖地亞哥的朝聖者同樣可以獲得赦免所犯的罪,前提是他們在這扇門的台階上屈膝認罪並接受聖餐。對於那些無法爬山的疲憊朝聖者來說,這是一種安慰獎。因此,這個村莊有時被稱為 "La Pequena Compostela"(小聖地亞哥)。不過這座教堂的寬恕之門僅在雅各伯聖年(Jacobean years)才打開,也只有在聖年來到的朝聖者可以獲得這樣的特赦。
由這裡離遠看到的另一座教堂 Iglesia de San Francisco。
這個小鎮另外還有幾座修道院和教堂,要是當天能留在那裡,那就可以慢慢參觀了。
這個鎮上還有一座城堡 Castillo de Villafranca del Bierzo,Villafranca 的第二任侯爵 Don Pedro Alvarez de Toledo 原本的城堡在1507被第一任侯爵的一個私生子摧毀了,於是在15世紀和16世紀,他便在原址上重建了另一座城堡。它在半島戰爭期間曾經遭受嚴重的破壞,先後被英國和法國軍隊洗劫、焚毀和拆除。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城堡進行了一些修復。目前,它是50年代傑出的古典作曲家 Cristóbal Halffter 的住所。由於它是私人財產,因此無法參觀。
在街道 Calle del Agua 看見很多貴族家族的徽章。
經過在 Burbia 河上的中世紀橋(Puente Medieval de Villafranca)準備離開村莊,橋上的風景真的是一絕啊,要不是跟人一起走我大概會在橋上待很久,顧著看風景都沒有把橋拍下來,節目也有在這裡取景,於是看到了橋的全貌。
不遠處就是 Igrexa de Santa María A Real do Cebreiro,建於9世紀的前羅馬式教堂,是法國之路上的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傳說「聖杯」就保存在這座教堂中。這要說到一個關於聖杯奇蹟的傳說。傳說有一天,一場猛烈的暴風雪襲擊了村莊,主持彌撒的牧師認為不會有人出現,但是,一個名叫 Juan Santin 的虔誠基督徒由鄰村 Barxamaior 冒著暴風雪前來了,牧師很驚訝並取笑他,說他不值得為了一點點麵包和酒而冒死前來。那一刻,麵包變成了基督的肉體,聖杯裡的紅酒變成了鮮血流出染紅祭壇上的白色亞麻布,接下來,放置在主祭壇上的聖母像低下頭來崇拜基督的身體和鮮血。牧師嚇得瞠目結舌,傳說就是上帝在懲罰牧師的不當言語和缺乏信仰。
黃色箭頭的發明者
教堂外是已故教區牧師 Don Elias Valiña Sampedro 的半身像,他就是發明黃色箭頭的人,在70年代,當時朝聖之路幾乎被人遺忘了,這位牧師就在 O Cebreiro 對法國之路的原始佈局進行深入研究,重新推動前往聖地亞哥的朝聖之旅,他駕駛著裝滿黃色油漆的車穿越西班牙的整個北部,並開始繪製從庇里牛斯山到聖地亞哥的黃色箭頭,以指示通向聖地亞哥的正確方向。同時,他在旅途中寫了一本朝聖之路的指南,於1982年出版,後來他的侄子加入,並連同聖地亞哥朝聖之路之友協會的成員繼續這項工作,所以時至今日,路上的黃色箭頭已經無處不在,一路引領朝聖者前往聖地亞哥,而朝聖的人數亦不斷大幅增長。
O Cebreiro 附近是海拔約1332米的 Pozo de Area 山頂,臨下坡時還有機會欣賞一下山上的風景。從山頂可以看到右側的 Sierra de os Ancares 山脈和左側的 O Courel 山脈。
到了中世紀,河兩邊被分為兩個教區,San Juan 和 San Pedro,這兩個教區逐漸發展為後來的Portomarín。小鎮甚至在加利西亞語中被稱為"porto",意思是「過河」。從12世紀開始,Portomarín 成為朝聖之路上的必經之地,鎮上曾經同時擁有三個騎士團:聖殿騎士團,聖地亞哥騎士團和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為朝聖者的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小鎮成為為朝聖者提供休息和補給的特殊場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1960年代中期,在佛朗哥將軍(General Francisco Franco)的指揮下,修建了一座水力發電大壩,並建造了 Belesear 水庫,導致該村洪水氾濫。Portomarin 的老城區和古羅馬橋的遺跡都被洪水淹沒。於是,定居點被搬遷到了附近更高的基督山(Monte del Cristo)上,新的 Portomarín 在這座山上重生。為了保護歷史最悠久的建築,那些建築物上的一石一磚一瓦全被逐塊逐塊拆除,並移動到新的定居點,重新按照舊有的建築物重建,所以至今一些較舊的建築物的各塊石頭上仍然刻有數字。
Escalinata de Portomarín y Capilla de las Nieves(樓梯和教堂)
過河後還要通過一條石梯進入村莊。它是使用古老的中世紀橋樑建造的,橋上有座教堂,當地人認為,Virgen de las Nieves 可以保護他們免於溺水,因此在中世紀時便在那座舊橋中間修建了一座神殿。在修建 Belesar 水庫的水壩過程中,城鎮居民將教堂以及舊橋的最北翼移動到了這裡成為了這座石梯,此舉於1962年完成。
上去後就是那座被一併轉移的教堂 Capela das Neves 了,這個小教堂在中世紀時還附有一個收費站,當時要進入聖胡安(San Juan)區是需要付通行費的,因此,這個小教堂也成為要繼續前往聖地牙哥前的必經之地,女皇 Doña Urraca 在1126年重建橋樑後,創建了一家修道院,修士會收留那些付不起通行費的朝聖者。
廣場上是12世紀的羅馬式教堂 Iglesia de San Nicolás de Portomarín,加利西亞文是 Igrexa de San Xoán,它是由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建造的,他們當時還控制了橫跨米紐河(Río Miño)和朝聖醫院之一的橋樑。教會的任務是保護橋樑,朝聖者和商人。教堂是用花崗岩建造的,原本是位於老城區的,當時它的地理位置也同樣優越,位於聖胡安(San Juan)區河邊的主要街道上。
西立面有一扇大型的玫瑰窗。在中世紀時西立面的大門是教堂的主要入口,這個門戶是朝聖者的必經之路,他們在通過羅馬橋和頂樓的 Capilla de las Nieves 的收費站之後,得到了羅馬教皇的祝福,方能完成最後一段朝聖之路。如今,該門戶已不再經常使用,而是通過南方門戶進入。
在後殿刻有數字的石頭仍然清晰可見。
教堂的北立面有一座雕像,紀念 Portomarín 的一位教區主教 Domingo de la Fuente Cela,雕像是根據一幅1963年該主教在新的 Portomarín 撐著傘在這座教堂前拍的照片所製造的。北門上的鼓膜是大天使向瑪利亞報喜的情景。
Iglesia de San Pedro 是另一座被一磚一瓦地從舊城區搬運到新的 Portomarín 的教堂,這座教堂原本也是位於 San Pedro 街區的中心,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0世紀,具有巴洛克式和羅馬式的外觀。教堂的每一塊石塊同樣被刻上了編號。要按原樣重建真的很不簡單,有點像拼拼圖,要一塊一塊慢慢找慢慢拼才能拼湊成完整的模樣。
歷經將近一個半月,所走的路絕對超過779公里,由法國邊境小鎮翻越庇利牛斯山脈,經過西班牙的七個省份,日數一日一日增加,公里一日一日遁減,終於減少至 "0",終於來到了終點 —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感覺就如同完成一項非常艱鉅的挑戰般,歡喜,感嘆,隨之以後又有點空虛。無論朝聖者走的是原始之路、法國之路、北方之路、葡萄牙之路...... 最終的目的地都是 Santiago de Compostela 的大教堂 — 聖雅各的安息之地。
在門的上方,有一個奉獻十字架,十字架的上層是太陽和月亮,下層是希臘字母中的第一個字母 Alpha(A)和最後一個字母 Omega(Ω),包圍著十字架的圓形上面有創世紀的段落“Es la casa de Dios y la puerta del Cielo”(這是神的家和天堂的門)。門旁有兩個聖經人物。
看著來來往往的朝聖者,握手、擁抱、親吻、自拍、合照、席地而坐...... 有人歡喜若狂,有人喜極而泣,有人依依不捨,熱淚盈眶...... 這段路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連繫在一起,讓陌生人變得熟絡起來,每天跟不同的人打招呼、交談、結伴同行、互吐苦水、分享食物、分享心得、分享心事、交換聯絡方式...... 不知不覺,有緣的人自自然然地走在一起,成為同伴,好友,跨越國界,不分年齡,不論職業,大家都向著同一個方向,有著同一個目標 — Santiago de Compostela!來到最後,到了終點,終於要分別了,大家都不再說 "Buen Camino",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再見」。這時突然想起一首很應景的歌,梁詠琪的《Today》......
Santiago de Compostela,Finisterre 和 Muxia 都是 Km 0,000,視乎個人喜歡以那個作為最後的終點。終點過後又是重新出發的起點,"0"真的特別有意義,有點像地球的形狀,可以以任何地方作為起點及終點,它可以是循環不息的,所以「盡頭」,也許只是代表著在某處告一段落,然後,還是會迎來新的開始。
在羅馬時代,人們認為太陽最後在大西洋的地平線上消失,他們對在這海角之後的一切一無所知,認為這是太陽死而復生的地方,也就是大地的盡頭。傳說中腓尼基人(Phoenicians)在這裡建立了一個祭壇祭拜太陽,這個地方叫做Ara Solis,據說它曾經位於Finisterre今天的燈塔附近的最高點,所以早在基督教興起或發現聖雅各遺跡之前,這裡已經有異教徒前來這個神秘而充滿靈性的海角。同時有傳說指是使徒聖雅各本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傳教期間摧毀了代表著異教徒的Ara Solis祭壇。應他的要求,在那個地方建造了一座教堂(Chapel of San Guillermo),不過如今,它已不復存在了。
這一座就是位於最西端海角盡頭的菲尼斯特雷角燈塔(Faro de Finisterre)了。它建於1853年,這座燈塔以簡潔的白色為主。其照明範圍可達65公里。燈光幫助海員沿著海岸安全地找到自己的路,提醒他們避開危險的鋸齒狀邊緣和沿海岸排列的鋒利岩石。加利西亞的西北海岸線被恰當地命名為死亡海岸(Coast of Death / Costa da Morte),這片海岸是狂野而危險的,自古至今有無數的船隻在經過這一片海岸時遇險而沉沒於大西洋的海底,所以這燈塔尤為重要。
穆希亞(Muxía)和 Finisterre 一樣,位處於西班牙的最西端,另一個曾被認為是「世界的盡頭」的地方。這裡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它是一部關於朝聖之路的電影《The Way》的最後一站, 電影中,男主角 Tom 因為兒子 Daniel 第一天剛踏上朝聖之路就在庇利牛斯山遇上風暴而意外離世,為了完成兒子的心願,他便帶著兒子的骨灰代替兒子走完朝聖之路,在到達聖地亞哥斯孔波特拉大教堂後,他和路上認識的三個朝聖者一起來到了 Muxía,最後一幕就是他們來到這燈塔附近的海邊,男主角把兒子剩餘的骨灰撒落在這片海洋之中。
這片海邊充滿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奇岩巨石,好像有占卜作用的「審判之石」(Pedra de Abalar),有治癒作用的「生命之石」(Pedra dos Cadrís),戀愛的情侶發誓永恆的愛的「情人石」(Pedra dos Namorados)和據說其實是聖母出現在石船中的船舵的「舵石」(Pedra do Timón)等。
上面的那塊石頭被稱為「生命之石」(Pedra dos Cadrís)又或 「腎臟之石」(Piedra de los riñones),它像徵著聖母出現的石船中的船帆,據說從這塊石頭底下,爬進爬出九次,就可以治癒一切與腎臟相關的疾病;下面的「審判之石」(Pedra de Abalar)被當地人戲稱為永遠找不到平衡的石頭。傳說它可能是在使徒聖雅各和聖母瑪利亞相遇後留在那裡的石船。這塊不規則的石頭,只有很窄的一個部分和地面接觸。有時候一隻手就能讓它上下搖晃;有時候幾個人都推不動他。這種難以捉摸的狀態,就被人賦予了「占卜」「審判」的作用。附近的人,但凡重大事情,都會來到審判之石面前。如果石頭穩而不動,那就是正常的;如果石頭搖擺起來,這樣就預示著不幸,事情需要再仔細商榷。
在離海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座航船聖母教堂(Santuario de Nuestra Señora de la Barca),這裡在前羅馬時期曾經是凱爾特人進行祭祀的地方,17世紀時興建了此教堂,據考古推測大約在6世紀時海岸地區開始有天主教的傳教活動,不過真正有規模的信仰天主教應是在12世紀開始以後。
繼續往上走是紀念碑和0公里里程碑所在的位置。
在 Km 0,000 里程碑的背後,矗立著一塊裂開的巨石,是一座名為「傷痕」(A Ferida)的巨型花崗岩雕塑,紀念2002年11月13日一場外海的事故。當時巴哈馬籍油輪「威望號」裝載著7.7萬噸燃料油,因遇上風暴,船體和油箱破裂,在穆希亞附近海域沉沒,導致裝載的原油大量外洩,浮油漂向海岸,嚴重影響加利西亞沿岸生態,甚至在一段時間後,油污擴散至北邊坎塔布里亞海岸、巴斯克地區,連葡萄牙和法國也受到影響,當時預估至少要10年才能平息這場生態浩劫。在那之後西班牙投入大量人力、志工協助沿海廢油清理和動物救援,這個事件也讓歐盟正視此問題並開始修法,實施限制單殼及高齡油輪在歐盟海域間行駛的法律。這也是為什麼這一帶的海域被稱為死亡海岸(Coast of Death / Costa da Morte)的原因。
來到另一個 Km 0,000 的里程碑前,朝聖之路已經遞減到0公里,終於圓滿地結束了!對於這段旅程,我也沒有什麼好遺憾的,新的旅程又將展開,而這一次,將由0公里開始不斷遞增,而且雖然已經是0公里,但箭頭依然存在,那就象徵著在盡頭以後依然會有新的方向。
在這兩個盡頭,我找不到世界盡頭的感覺,因為可能是很多時候看海,本來也看不見盡頭,所以在這一刻,反倒是更覺得這世界沒有盡頭,又或者說,地球是圓的,所以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是盡頭,既然那裡都可以是盡頭,那何以有真正的盡頭呢?你說0公里,到底是終點還是起點?走畢了朝聖之路,來到了 Km 0,000 的里程碑前,整段旅程劃上了完美的句號,但與此同時,這裡又是另一個起點,新的旅程,新的目標又將開始,所以直到人的生命結束前,可以有無窮無盡的句號,「盡頭」換個角落看,可以是重新出發的起點。一日的結束,又是另一日的開始,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除非真的到了世界未日。朝聖之路正式告一段落了,但人生的路仍然繼續。